他号称北洋小诸葛、北洋之狐,北洋皖系名将。他文武全才,文韬武略,他是最佳幕僚策划,三造共和有他不世之功。他收复蒙古维护祖国统一。
他就是孙中山拿傅介子、班超可比的徐树铮。
徐树铮照片
徐树铮,字又铮、幼铮,号铁栅,自号则林,人称“小扇子”。江苏萧县(现安徽省萧县)人,自幼聪颖过人,7岁能诗,13岁中秀才,17岁补廪生,有神童之称。徐树铮早年考中秀才,年从家乡赴山东投奔袁世凯,开启了*旅生涯。年至年东渡日本学习*事。
徐树铮是具有“北洋之虎”之称段祺瑞的心腹谋士,在辛亥革命、洪宪帝制、张勋复辟时辅佐段祺瑞“三造共和”。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的大厦将倾,*权随时可能易手,清*府中铁良、良弼等少壮派不甘心拱手交出江山,主张硬拼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如此,则革命*虽仍能获得最后胜利,但不知还要死多少人。此时,以段祺瑞为首的四十二名清*前方将领突然发出通电,吁请清帝退位,实行共和*体,年2月12日,清帝被迫发表退位诏。而那一篇通电,便是出自徐树铮的手笔。第二次府院之争中,段祺瑞被迫辞职。冯国璋下令准免,先以外交总长汪大燮代理国务过理,后又请出王士珍署理国务总理兼陆*总长。徐树铮幕后策划督*团对冯国璋施加压力,策动张作霖入关抢夺*火,迫使冯国璋再度启用段祺瑞组阁。年,徐树铮协助段祺瑞策动了张勋赶走黎元洪的“张勋复辟”事件,事后又策划了讨伐张勋的“讨逆*”行动,讨逆成功后,徐树铮又任陆*总次长,再次回到了权力的舞台。段祺瑞以“三造共和”的功勋重掌大权,而每一次行动都与徐树铮是分不开的,正如徐树铮的朋友陈兴亚向他致电所说那样:“以总理(段祺瑞)坦白无私,而有三造共和之功,实皆兄运筹赞襄之力居多
北洋之虎段祺瑞剧照
年,徐树铮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总司令。同年10月,率兵进入外蒙古,在外蒙古撤销自治已具备相当有利的客观条件下,徐树铮抓住有利契机,经过深思熟虑的准备,运用正确的策略方针,把握和推动时局,迅速和平地完成了撤治使命,使外蒙古最终于年11月17日正式呈请民国*府“情愿撤消自治”。徐树铮在撤治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徐树铮果断撤治,粉碎了外蒙当局的分裂阴谋,“外蒙古回归,有效地维护和实现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与统一,具有重大的*治意义”,同时徐树铮经营外蒙的举措“适应了外蒙古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外蒙古的*治稳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这是“徐树铮乃至北洋*府的*治活动中少有的亮点之一”。
孙中山对徐树铮惺惺相惜,一直想挽留他在自己身边所用。徐树铮也十分崇拜孙中山,特别是收复外蒙后回北京述职时,徐树铮不但向大总统汇报,还向在上海的孙中山先生去电汇报。孙中山收到来电后异常喜悦,回电对徐树铮收复外蒙予以很高的评价,言其可与傅介子、班超相比。孙中山去世后,举国偃旗,万民哀悼,称颂中山先生的联很多,致挽联者文豪巨擘不乏其人。徐树铮正在国外访问,通过发电报的形式把挽联发到国内,挽联内容如下:
百年之*,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兴,一言而丧;十稔以还,使无公在,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此联上句典出《论语·子路》,下句典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孙中山一生的主要历史功绩。这副对联的上联说明治国之道无他,只要掌握一个“民”字。所以中山先生创造的主义,称为“三‘民’主义”;所建立的*为“国‘民’*”;所建立的*府称为“国‘民’*府”;所建立的*队称为“国‘民’革命*”。徐氏说:“一言足以兴邦,一言足以丧邦。”这所谓一言者就是一个“民”字。也即所谓“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意思。下联是称赞中山先生的伟大,就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公”字,中山先生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民国初年他为了国家安定,毅然决然将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期待袁氏也能做到大公无私。可袁世凯却背叛民主,私心称帝;中山先生又毅然决然“讨袁”,因此使得天下人不敢再有称帝称王的。徐树铮的此联被推为众挽联之冠。不少人对此评论:“徐氏之联,用典精辟,含义深刻,可谓之头筹!”由此可见徐树铮之才气超人,文采盖世。
徐树铮文武兼长,精于书法,擅诗词古文,从*后仍手不释卷,酷爱昆曲,他能自辑曲谱,能上台演出,并曾与徐凌云、项馨吾、俞振飞等名角同台。
徐树铮书法欣赏
徐树铮是运筹帷幄的*阀,处心积虑的*客,诗酒豪情的文人,横冲直撞的外交官,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叠加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其实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民国五味杂陈、乱世枭雄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