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塔林
王永*
齐鲁石化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石化工业的缩影,既是一部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部石油精神、石化传统的传承史。
谨以此篇献给55岁的齐鲁石化,献给曾经和正在为齐鲁石化的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
序言
向阳而生
人间四月天,春如潮,花如海。齐鲁石化厂区繁花似锦,美不胜收。管廊蜿蜒盘旋,储罐星罗棋布,机泵列阵排列,银塔直破青天,现代化工业的图景,在蓝天白云的底色上,越发豪迈壮观。
始建于年的齐鲁石化,从单一的炼油企业发展成为一家集原油加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为一体,配套齐全的大型炼油、化工、化纤联合企业,被誉为炼化企业的“博物馆”。55年来,累计加工原油3.83亿吨,生产乙烯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上缴利税亿元。她是齐鲁大地上的耀眼明珠,成为推进国家发展壮大、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支柱产业基地。
齐鲁石化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国民经济稳增长中的“顶梁柱”“压舱石”“稳定器”作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生产经营各项工作,全面从严管理,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员工,以更严更紧更实的管理,在“十四五”开端之年,跑出了齐鲁加速度。
今年,齐鲁石化走过55载风雨路。一代代齐鲁石化人用激情与汗水,在齐鲁大地上写下壮美的诗行。55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齐鲁石化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承载着责任与使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回望齐鲁石化55年的历程,恰似跳动的音符,以其非凡律动,汇成宏大乐章,激起时代回响。
使命与担当
开启石化工业新纪元
上溯两千六百年,齐桓公在临淄建都。“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曾经的齐国古都,沧桑巨变。在当年七雄争霸的古战场上,一座大型现代石油化工联合装置巍峨耸立,如喷薄而出的红日,壮丽恢弘。
今天的齐鲁石化人,可能真的难以想象年建厂时是怎样的状况?在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版图上,在当时临淄县辛店公社以南5公里处的桃花峪,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在这里,在山间沟壑打桩筑基,经风雨磨砺,抗严寒酷暑,开启了艰苦创业的征程。
历史的镜头往前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亟待改变“贫油”的现状。年“胜利油田”在山东东营诞生。凭借天然资源优势,国家决定在现在的齐鲁石化所在地筹建炼油厂,发展成套的石油化工产业。历史将这份幸运,同时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压在了齐鲁石化炼油厂的建设者身上……
丁柏昌年8月从*克拉玛依独山子炼油厂调到山东胜利炼油厂,直到年从齐鲁石化公司副经理的位置上退休,作为当时的建设者和见证人,参与了胜利炼油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强的全过程。
“当时的大背景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全国备战,大批国家重要部门、工矿企业都要迁往三线。”丁柏昌说,克拉玛依油田和大庆油田开发后,石油还是不够用,当时只有胜利油田勘探形势很好,经中央批准石油部开始组织胜利油田大会战,胜利炼油厂就是这次会战中的配套项目。
为了贯彻“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工厂必须“靠山、分散、隐蔽”,石油部领导把厂址定在山东的小三线——南仇公社的大虎山。年,抚顺炼建公司从南京抽调的第一批先遣部队,在山上架起了临时活动房,开始“三通一平”的前期准备工作。时任石油部副部长的康世恩对建设胜利炼油厂作出了这样的批示:“这个地方地少,我们不能与民争地,要在山头上作文章。”
当时的桃花峪乱石遍地、沟壑纵横、古墓成群、荒草丛生。临淄县领导赶到现场,帮助提供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炼油厂建设工程公司副经理谢天华、书记胡涵秋、指挥董鸿斌率领大家“安营扎寨”,在荒山上埋锅造饭,搭起帐篷在荒野露营,一铲一锨修路,立杆架桥,安装管线,仅用15天,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和场地平整。
这是胜利炼油厂的根基,也是胜利之路的发源地。在这里,打下了第一根桩基,山东炼化工业也由此起步。
“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只要能够让祖国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流血流汗也心甘情愿!”这些最早的建设者们,心怀为国为民的豪情壮志,风餐露宿、迎难而上,在闭塞落后的山沟里点燃希望的火种;在古老的齐国古都,开启了石化工业新的传奇。
年4月,胜利炼油厂(现齐鲁石化炼油厂)正式破土动工。多名会战职工“先生产、后生活”,革命加拼命,苦干加实干,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于年8月建成以大型联合炼油装置为主体的6套现代化生产装置及系统配套工程,年9月1日装置进油,9月30日全流程打通,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了“一年时间、一亿投资、建成一套大型联合炼油装置、一次投产成功”的“四个一”建厂目标。
为加快建设,山东省*府从附近农村抽调部分壮劳力参加炼油厂建设工作,称“亦工亦农工”,最多时达多人。所有人的努力换来的是“胜利炼油厂速度”,同等规模的炼油厂建设需要三年的时间,他们只用了一年多。
年11月,联合装置通过技术改造,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年,第二常减压装置建成投产,全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万吨/年。
在那如火如荼的岁月里,有许多平凡普通的建设者、创新者、改革者,他们前仆后继,奉献着智慧、汗水和青春,靠着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精神,把齐鲁石化建设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他们的名字,早已和银塔上的星光一起,闪耀在每一道管廊和塔林深处,像一颗颗铆钉,镶嵌在齐鲁石化人的心中。
上世纪60年代,粮食生产是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