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历史剧《觉醒年代》,有些意外的,在年轻人中走红了。
大伙儿一面追剧,一面查资料,一面刷弹幕,把这部不做任何宣传的低调*史剧,一下推到了豆瓣9.1分的高峰。
剧集历史跨度只有短短6年,从年《新青年》杂志面市,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年*的建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元培、鲁迅、胡适、辜鸿铭等历史人物风云登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思潮迸发、文化争锋的激进年代。
这既是一部年轻人爱看的历史剧,其实还是一部特别适合孩子们学习的”诗词大剧“,剧中众多经典诗句、典故、歌谣频出,无不反映了剧中人物,在彼时最恰如其分的思绪表达。
我们现在督促孩子们学习古诗词,总是强调”要多理解”,去理解诗人的心情,去理解当时的背景。
而观察、体会其他人对诗句的解读,也是一种提高自身理解的直观好渠道。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这部剧集中,这些出现在历史、语文课本上的著名人物,他们都是怎样去解读、运用名句典故的,让孩子和千年前的诗人、百年前的人物,一起共频、共鸣。
深沉又悲愤的爱国情怀。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陈独秀流亡日本多年,终于得以回国。在途经山东的夜船上,他盯着被德国人强占的故土,多年游离的强烈思念,对国家该往何处去的深刻迷茫,当友人问他为何夜不能寐时,各种复杂心绪的交集,只能回答:“近乡情怯”。
这来自于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让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常用来久别故乡的游子归返家园时,复杂又踌躇的情绪。
2、“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陈独秀决定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他与易白沙大醉挥别,共唱此歌。
这并不是一首传颂已久的经典,而是一首民国初年,二三十年代广为流传的学堂乐歌,但它引用了一个很有名的爱国经典故事: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因不屈于匈奴贵族的威胁利诱而受尽折磨,匈奴使其牧羊19年,历尽艰辛,终不辱节。
这首歌在当时社会很流行,充分说明了当时人民,对外来殖民者的痛恨,对灾难深重的国家深深的热爱。
3、“英雄淘尽大江流,歌舞依然上画楼。”
张勋复辟了,一时间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又满全界跑了出来。共和才短短几年,就经历了两次封建复辟。辛亥革命的成果基本已经付诸东流,封建君主制度又死灰复燃,统治阶级依然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李大钊在上海避难时,忍不住写下这首沉雄悲壮的诗:“英雄淘尽大江流,歌舞依然上画楼。一代声华空醉梦,十年潦倒剩穷愁。竹帘半卷江天雨,蕉扇初迎海外秋。忆到万山无语句,只应共泛五湖舟。”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巴黎和会上列强们的狼子野心,再度瓜分中国,把山东权益由战败国德国转让给日本。
群情激愤,众怒难平,青岛学生郭心刚,他父亲当年曾是驻守青岛的一名清朝武将,眼睁睁看着青岛落入他国之手,临终仍不能释怀,对他吟诵起陆游名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可谁料故土难归,战胜国的身份也不能赢回青岛,年轻的爱国学子一夜白头!
这首爱国名诗也出现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可能孩子会背会默,但理解没法那么到位,就借用剧情来加深一下吧。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弱国无外交。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等待美英法在最后一刻施舍一丁点儿的同情,可现实无情地击溃了他们,日本将完全接手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
中国代表最终拒绝签字。
谈判中,顾维钧站出来说:“现在我们不能再考虑个人名声了,国家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唯有奋力一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于是,就有了他那番著名的演讲“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这句诗出自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徐。
当时的林则徐,在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之后,被革职发配*伊犁,他在写给夫人的家书《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写到: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不顾生死。怎能见祸而逃避,见福就趋附呢?
当时的顾维钧,想必是感同身受。
相知相惜的友情表达。
1、”更待菊*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陈独秀与钱玄同相约陶然亭。大雪纷飞,红梅怒放,天南地北相慕已久的两个人,鞠躬互致问候,吟诗,畅谈,再配上烫好的绍兴花雕,悠悠的琴声,浪漫知音,魏晋风雅。
这堪称全剧最美的画面,由一壶烫好的花雕,在冰天雪地中带出友情相知的温度。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白居易与刘禹锡一路相爱相杀,年轻时斗诗,中年各自被贬,晚年同在洛阳,寂寞而又闲愁难遣,回望一生,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治沧桑,幸得老友相伴。
2、“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陈独秀离开北大要去南方,胡适、李大钊给他饯行,临别吟诵一句诗“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再见面?再一起把酒临风,细论诗文呢?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一共就见过李白三次,曾有人把他和李白的会面,在历史上,与孔子和老子的会面相提并论。作为晚辈的他,其实无比敬仰豪情浪漫的大前辈李白,对他念念不忘。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同为新文化运动三大主将,又是《新青年》的主要编辑。但我们已知历史结果,观点的不同,认识的分歧,让曾经的好友,最终渐行渐远,再无交集。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鲁迅在剧中,时常是一副高冷模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他的冷,起初是消沉,后来是深刻。当他得知家乡好友特意进京,却不敢打扰他抄写古碑时,立刻焕发出少见的开心与热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我们一起去涮锅子!”
孔子的话,带出了鲁迅内心的热情和真诚,特别是他听到、看到好友们的遭遇后,终于按捺不住,写下了《狂人日记》,周树人从此变成了斗士鲁迅。
极具个人特色的情绪渲染。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因为散发著名的《告北京市民宣言》被抓,不愿与警察合作,在监狱高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歌声在偌大的监狱里盘旋回荡,仿佛黑暗的监狱被照亮了,充满了无畏的精神,荡气回肠!
这首最为著名的《定风波》,是北宋苏轼在乌台诗案,经历了生死关头,被贬*州后所写,通过野外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他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千年前的旷达超脱,百年前的乐观无畏,在这一时刻重逢了。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好吧,苏轼先生的诗又来啦,这首出现小学三年级课本里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橘绿时。”
苏轼是想通过“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通过“橙*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没想到啊,它也成了保皇派辜鸿铭,送给张勋的对联,这擎雨盖成了清朝官员头上的官帽,傲霜枝成了支持清朝帝制的辫子。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啊。
3、“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辜鸿铭因为出席过张勋复辟,蔡元培约谈他劝诫辞职,给他一个机会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来。辜老头没生气,大笑“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他向蔡元培表明了自己的赤子爱国之心,让后者大为感动,为他安排了一场演讲。
结果,辜鸿铭以《论中国人的精神》为题,作了一番振聋发聩的演讲,震惊全场: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这句诗就出自明代诗人唐寅(唐伯虎)的《桃花庵歌》,讲的是唐伯虎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他终于明白了所谓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此淡泊名利、追求心灵的自由。
4、”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之前对辜鸿铭这种保皇派印象很刻板,就是保守顽固。可其实,他也有可爱的一面。
为了说动辜鸿铭加入北大谈判团,为北大解聘不合格外籍教授发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谦逊地请他吃饭求助。辜老头把旧式的派头摆得足足的,答应为北大出力。
可一听,居然要给平时最看不上的*毛小子胡适当配合,思考了良久,才说:”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为了北大,为了蔡公,为了国家的脸面,罢了,舍出老脸,给这个白话娃娃当回*师吧。“
大义当头,老资历摆在一边,为年轻人助力。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赞扬神童韩偓的惊人才华,比喻后代子孙比上一代人更有长进,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也是成语“雏凤声清”的出处。
青春豪迈的乐观精神。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当陈独秀、李大钊与学生们同游长城,他远望长城秋色,随口吟出辛弃疾的《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学生们共同跟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是辛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水龙吟》,夕阳西沉,哀鸿声声,宝刀本应在战场上杀敌,现在却无法出鞘。他只能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此时的心情呢?
北国的秋天,同学们在长城之上,齐诵李大钊的《青春》,在这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意志的长城之上,一幅既悲壮不已,又蕴含乐观的秋日之画浑然天成。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北京大学做图书管理员的青年毛泽东即将离京返乡,向陈延年、陈乔年兄弟辞别。
三位青年才俊相聚在一起,聊到近期探索真理之路的艰难和迷茫,不禁感慨万千。
谈论间,青年毛泽东吟诵起了李白《行路难》中的诗句:
”欲渡*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气势磅礴的诗句,鼓舞着三位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他们坚定了信念,发誓要上下求索,为中国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这样类似的诗句、典故,在剧中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带领孩子去好好体会和思考,除了顺理成章的背好诗,用好诗,还可以去想一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都能做些什么?
用近期一个高赞的剧评来结尾吧:
有人问:这部《觉醒年代》拍得这么好,还有续集吗?
有人答: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