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本就是世家子弟,生活平常无奇。长安十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杜甫诗歌创作风格和自我思想取向。长安十年是诗人的重要过渡阶段,由之前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日渐转变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杜甫因为杜甫拥有丰富阅历,使其诗歌尽显沉闷顿挫之感且饱含跌宕起伏声调,不仅如此,从杜甫的诗歌中还能感受到诗人的气魄和胆识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此句诗最能表现当时的社会现象,尽管杜甫不能做到像李白那样被赏识,也不会向王维那般宁静致远、不问世事,在官宦任职之余甚至修建了一个恬静住处,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风格极具变化,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中有言: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甫长安十年时期,和李白、高适以及王维等都多次谋面,但这些诗人的作品中却少有对杜甫的夸赞之词。杜甫生前才华不受欣赏,诗词创新却没有被当时的诗作大家认同。
杜甫之光芒在九世纪才逐渐被大家发现,韩愈将杜甫与李白并列,他在《调张籍》中用“光焰万丈长”来形容杜甫的诗歌,极度肯定了其诗歌成就。
杜甫蒋士铨在《忠雅堂集》中有言:“杜诗者,诗中之四书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杜甫的出现,让唐诗迈上了更高层次,时间虽在慢慢流逝,杜甫诗歌的价值却得以更好体现,新乐府运动和*治讽喻诗备受杜甫诗歌影响。
关于长安十年
杜甫长于世族家庭,青年时期家财丰沃,继而有机会、有条件去接触名人大家的诗词歌赋。杜甫幼年好学、渴望求知,小小年纪便出口成章。
到了年少时期,杜甫广游天地、跨山跃海,尽览吴越、齐赵之地,唐朝壮丽山河尽收眼底,历时颇多。杜甫纵情山水,身处广袤疆土,领略文化遗产神韵,这都为诗人后期创作做了良好铺垫。
杜甫杜甫在游玩期间和李白相识,二人互吐衷肠、对饮日月,友谊如高山流水般清亮透彻,潇洒快意之风囊入诗歌之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一出、谁与争锋。此为杜甫此时的远大胸襟气魄之写照。
之后杜甫所经历的事情大都不尽人意,使这个满怀豪情壮志的诗人倍感绝望。杜甫参加科举考试时遭人设陷,经济情况可谓每况愈下。
杜甫唐玄宗后期,国家*治腐败、百姓生活疾苦,自己也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处碰壁的杜甫,心中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隐退之心油然而生,诗人迫切地想远离尘世喧嚣、独自过活。但实际上杜甫的内心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最后还是决定入世。
毋庸置疑,这条路举步维艰,在奋力挣扎的十年间,最后才有一个小小的官衔。身处唐朝衰退时期,他用诗歌来记录这一切。
杜甫杜甫诗歌由刚开始的歌颂盛唐到最后揭露朝廷的不作为以及豪门的奢靡之风,诗歌抒发抱负和理想、写游山玩水的快乐,最后到心系天下、忧国忧民,切身感受基层民众心酸,由起初没有行动的理想主义者,转换到体察民间疾苦的实践者角色。
在唐没落时,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语言尽显朴实之风,饱含真情实感,字字直击人心。
杜甫长安十年时期的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便是他内心最为真实的写照。
参考资料:《唐史》
作者简介:本文系沙粒养生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