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北宋熙宁九年,是一个龙年。这一年的大宋王朝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北宋的第七位皇帝宋哲宗赵煦出生了。
第二件事是一个中年男人在中秋节的PARTY后写了一首词。不过这件事也可以和帝国大事相提并论?
确实可以,这个中年男人叫苏轼。他刚出任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叫密州不久,在这里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
那年中秋节的晚上,酒后的他写下了一首词,写得到底有多好?
年后,人们已记不清了大宋和辽国、西夏、大理的纷纷扰扰,却能对这首词朗朗上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01名动京师
“朕为子孙得两丞相矣。”
——宋仁宗,年
开封府,八朝古都。在北宋时期,更是达到繁华富庶的巅峰。那里,是天下年轻人追梦的舞台。
公元年,舞台的中央迎来了两位年轻人,20岁的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走在京师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他们第一次震撼于这世间的繁华。但他们还是克制了自己,认真准备那年秋天在兴国寺将要开始的举人考试。
八月秋闱,兄弟二人不负众望,双双中举。
第二年紧接的春闱,迎来了二次考核,主考官是成名已久的欧阳修。苏轼所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逻辑严谨,文风华丽,连主考官看了也直拍大腿。
但欧阳修感觉此文有可能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及落人口实,从第一改为第二。直到发榜欧阳修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苏轼,自己为这个改动后悔不已。
但是苏轼却并不计较,他豁达的气度和出众的才华让欧阳修感慨: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此后,欧阳修也正式收下苏轼为弟子。苏轼的光芒,开始在帝国的舞台中央闪耀。
三月,苏轼兄弟参加由仁宗主持的殿试,二人再次双双高中。年,苏轼和苏辙参加了北宋最高级别的考试——制科考试。
欧阳修在《举苏轼应制科状》中介绍苏轼:“学问通博,资识明敏,文采灿然,议论峰出,其行业修饬,名声甚远”。
当时来开封参加这次考试的人很多,相国韩琦说:“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
这是倚天屠龙既出,谁与争锋。
这场考试让仁宗皇帝再一次见识了他们的才华,退朝后兴奋地对高皇后说:“朕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二苏以巅峰的开局,在开封府赢得了举世灼目的荣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近在眼前。
抬头看着东京汴梁城的蓝天,苏轼曾经以为,可以永远这么意气风发。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02宦海浮沉
苏轼入仕的第一站是陕西的凤翔,虽然基层的工作体验让他感觉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但报国之情依然高涨。
年冬,地方上任满的苏轼回到了开封府,然而两年内,却经历了爱妻王弗和父亲苏洵的相继去世。他和弟弟辞官回乡,在四川服丧,一呆就是三年。
年,当他服丧期满,再次回到汴梁城,那里已经物是人非。在世事变幻中,他终此一生,再未能回到家乡。
此时的朝廷上下,正在围绕着王安石的变法,形成新旧势力两派。改革的压迫气息,笼罩在每一个大宋臣子的头上。
王安石的变法初心,历史课本上已有定论,然而在推进的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带来的偏差,也使得民生多艰。富国强民的理想在崎岖和艰难中前行。
苏轼去过基层,理解百姓的苦。他多次上书,据理力争,希望变法不能太过锐利。
但文坛的光芒,在权力的斗争中不起任何作用。苏轼为他*治上的稚嫩很快就付出了代价。
因为他的名气,王安石也曾想过召募苏轼到麾下。然而理念的不同,让苏轼坚定的站在反对变法阵营。于是,王安石所用之人也开始打压苏轼。
熙宁四年(年),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流弊,苏轼遭到*敌的攻讦而被迫离开都城汴京,36岁的他,带着失意的悲凉和远离*治斗争漩涡的轻松远赴杭州担任通判。
在杭州任判官期间,每日就是审问案件,并无重大任务。但职责本身令他很不开心,因为监狱里多是违犯王安石变法的良民,他们多被打得皮开肉绽,所犯的法条都是他所反对的,但那是法律,他无权更改。
这种对命运的无奈和苦闷将他推向大自然,于是就有了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杭州城的山和水从此成为了国人心中永恒的水墨画卷。
西湖剪影03密州岁月
在杭州的日子并不太久,很快苏轼又被调任到密州,那里的日子,比杭州要清苦的多,在那里,日子也粗犷起来。
他爱上了飞鹰走狗,拉弓射箭。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左牵*犬,右臂雕鹰,随行的武士各个装束齐整,威武雄壮。密州城里万人空巷,大家都来围观太守打猎的盛况。恍惚间,苏轼放出豪言,要猎杀老虎,自比那少年英主孙权。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畅饮美酒,壮怀激烈,两鬓虽然开始有些斑白,但那又如何?不羁的人生,随着酒过三巡,更加豪情洋溢。
只是有些惆怅的是:皇上何时会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赦免魏尚一样,再次招我万里觅封侯呢?如到那时,一定要拉满弓,亲自讨伐西夏,立下不世之功!
纵情犬马的日子固然畅快,但在密州的岁月也不都是这样。也许是年纪大了,他开始时常想起一些已成云烟的前尘往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年十九岁,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她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梦到了她。已经十年了啊,你在哪里,为何突然又入梦来?这张鬓微霜的脸,你还认识吗?
他回忆起往昔,想起年轻时的自己,想起名动京城的那年秋天,想起曾经在开封府意气风发的岁月。
这是作为豪放派魁首的他,笔下少有的温柔。
04千古名篇
写完密州出猎和夜记梦的第二年中秋节晚上,天气很好,月亮很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他和朋友们推杯换盏,一直到天亮,放浪形骸的欢笑下,他想起了弟弟。自己也曾给上面上书,希望调任的地方可以离弟弟近一些,可以时常见到他。但就这一点请求,也不能遂愿。
掐指一算,自己已经七年没有见到弟弟苏辙。自己的仕途,也看不到未来。曾经那个气象万千的汴梁城,也离自己越来越远。
醉意中,他铺开纸,写下了开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类在面对月亮的清冷时,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美好愿望。性情浪漫的苏轼,情感更是插上了翅膀,在人间和天上自由翱翔。
像是在追寻宇宙的起源,又像在赞美造物主的神奇。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想脱离人世、超越自然,一方面来自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更是来自对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之事,迫使自己幻想摆脱,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后来贬官到*州,也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但思来想去,自己最热爱的,还是这烟火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走来走去,自己睡不着,想起和弟弟的别离。但这人间的分离,又岂止只有自己和弟弟呢?
月亮啊,你是那么圆满,可是这世间的情感,为何不能总像你一样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笔锋一转,还是为月亮开脱下吧。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不一直如此吗?
月有圆时,人也有聚时。
月有缺时,人也有散时。
不能强求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做个美好的祝愿吧,既然人间的别离是难免的,希望亲友都健康长久,相隔千里,我们依然能心意相通。
笔走龙蛇已毕,他有些忧伤,又有些畅怀。
当初名动京师,天下瞩目。
当初力争权贵,仗义执言。
当初心高气傲,不识人间疾苦。
当初朝堂之上,天子呼来;如今身处江湖之远,闻苦竹绕床。
经历了,看透了,已近不惑之年的自己,终于开始明白了。
那时候,大把青春在手,可以高谈阔论,红尘作伴,潇潇洒洒。
这一切随着时光,终究是化为了泡影。
也许还是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吧,成为了碌碌无为,百无聊赖的一名大宋摸鱼官员。对于曾经天下皆知的自己,这种落差简直无法忍受。
随着壮年不在,自己的身体,大脑记忆力都开始下降,这本身就够让人伤感的。
他是从舞台中央来的,见过真正的盛世。曾经的自己,也是开封府里最闪耀的那颗星星啊。那里的气象万千,繁华喧闹,是自己最深的记忆。
曾经才情冠绝汴梁城,在醉情声色中,也曾恍惚把异乡当作故乡。然而时光荏苒,离开后才发现,开封府不管谁来谁走,都依然鼎盛繁华。
不过是更换了一批又一批充满青春和梦想的年轻人。
真正经历过聚光灯笼罩的人,是很难自甘平凡的吧。那份不被理解的孤独感,更与谁说?
抬起头,向着开封府的方向,苏轼已是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