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姜文的让子弹飞到底在讲什么?答:土匪干恶霸,再问:干架的故事有啥看点?再答:一看热闹,二看干架的人,接着问:那干架的是什么人?接着答:他们就是年前的“我们”,也是20年前的“姜文们”,可以说一部让子弹飞能看见中国近现代史的世俗横截面,更能看出“姜文们”的野心、梦想和坚持。
我们现在来解读一些这部影片,开始开场8个字“北洋年间,南部中国”给了时间和地点。《让子弹飞》改编自《盗官记》,姜文把原著小说的故事前置了20年,放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北洋时期,准确的说是年,说它特殊有两点,第一这个年份往前是往后是,再说准确一点儿往前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再到辛亥革命的巨变,往后是点燃星星之火百年伟业的辉煌起步,放中间这一年耐人寻味。第二影响中国近百年的重要人物很多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再说地点南部中国,这里我的理解是讲南等同于讲北,南不是中心,但影响南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北的影子。这也算故事背景,其实完全不影响观影,只不过了解之后更能准确地辨别人物内心的深层动机,而非把土匪和恶霸直接脸谱化。
回到电影本身字幕之后,看怎么出第一个镜头,一般对作者类导演来说,第一个镜头不讲具体的故事本身,而是创作者对故事定调,换个说法大家就明白了,相当于开会之前boss说的第一句话,提醒参会的所有人,今天老子要开一个什么样的会?你们发言长点心。配乐响起是李叔同的送别,曲风有几分淡淡的哀思,然后是两声鹰击长空的音效,我想到了伟人的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这个意思吗?剧本写的是:青山白石,雄关漫道,苍蝇翱翔天际。
这里得插一个话题,我之所以会这么联想,有两个理由,第一,姜文本身超级崇拜伟人,而且姜文爱写诗,也经常借用伟人的诗。子弹开拍之前,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一句:我欲因之梦寥廓,正是借用了伟人的七律答友人,第二个理由,我瞎猜的,鹰击长空的壮志豪情配上送别友人的离歌,导演用生化提示观众,一个情绪强烈交错的故事要开始了。这个感觉我刚开始没有,但当我看到片尾牧之眼里的惆怅和徘徊,一堆兄弟穿着新衣服离自己远去时,就自动脑补了第一个镜头。
为什么要用鹰击长空和送别来营造反差?我的理解是,子弹原来讲了一个看似high翻天,实则透心凉,看似热闹无比实则落寞无比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大学毕业那会儿,喝着酒,唱着歌,嘴里喊着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和酒醒之后人散了曲终了,曾经说好一同上路的兄弟也消失在夜空了。
一个马拉火车的画面,是导演留给观众打开子弹的钥匙之一,大家会认为不就是看到马拉火车吗?有什么特别的,钥匙在哪?先说马拉火车,再说要是马拉火车原型来自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当时朝廷的保守派认为火车冒着黑烟,噪音又大,有失皇威还惊了皇陵,老百姓也反对,认为铁路破坏了田地,影响了风水,于是清*府把火车头换成了马来拉,一件好事儿硬是被落后的思想给弄成了荒诞的闹剧。
姜文牛的钥匙,就是让大家跟着小六子的回头,一同走进姜文的荒诞世界,脑袋一番,后脑勺变前列。这一变从一个客观镜头变成了主观视角,小六子看到的世界就是姜文主观的世界,进景特写,让人产生了火车快呀,脸上的张力,这还用得着听轨道吗?这是姜文的态度,叫魔幻现实主义看世界。
他喜欢把一些跨度极大,差异迥然的生活形态非常和谐的混成一体,用这个视角看子弹是不是很通透。他的其他作品也得这么看,特别是太阳照常升起。马拉火车上坐的人造成这种荒诞怪相,这一帮人正是封建保守的代表。
然后主角出场,但是先见奇抢不见其人,有意思的地方来了,枪口这个数字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我自己是没注意到的,但是当我查了之后,我内心是认同的。据记载,长征的红*中,有一支纵队的人数正好人。
我认同的理由是,这个数字不是巧合,因为从这杆枪里打出了子弹,射向了封建腐朽,射向了落后愚昧,射向了马拉火车上荒诞的、保守的,导致我们落后挨打的那三座大山,这个寓意对于青年来说是积极向上的。我们民族经历了一段血与火的苦难辉煌,这个过程中落后的思想很顽固,一时半会儿打不醒,但是没关系,先把子弹打出去,不着急,马上看到结果,从容一点,自信一点,坚定一点,让子弹飞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