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成长的记录中,要是论宝宝的可爱瞬间,蹒跚学步绝对是可以排上号的。
妈妈通常会看着宝宝一路踉踉跄跄地前行,一边忍不住地给予掌声和鼓励;有时候,宝宝迈开第一步的时候,还会把自己吓上一跳;看起来真是可爱至极。
诚然,宝宝学习走路,的确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宝宝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定要提前知道并有能力解决才好,这样就不会事到临头而手忙脚乱,也不会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造成未来的后悔。
1、走路时跌跌撞撞,不稳当
如果是宝宝刚开始学走路,跌跌撞撞当然是必然的,也是暂时的。
宝宝9-10月龄的时候会开始尝试学习走路,大约用3-6个月的时间,他们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脚步。而这几个月就是他们的学习时间,也是他们在不断尝试,努力保持平衡的一个过程。
虽然他们可能很容易就摔跤,但是也正是这一次次的跌倒和爬起来,他们才能够很好地掌握走路的技巧。
2、走路时O型腿、X型腿或内八字明显
宝宝刚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有些腿型的问题,比如呈O型、X型或内八字,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多属于生理性弯曲。
当宝宝走路比较稳当和熟练之后,他们的大腿和小腿肌肉就更加结实了,走路的姿势也会相应地改变。
当然了,宝宝学步鞋还是一定要合适、合脚的,不要过大、过小。
3、走路时一直踮着脚尖
有的宝宝是因为在学习站立的最初阶段,脚后跟还不稳定,所以喜欢用脚尖支撑身体;等脚后跟稳固后,宝宝就可以整个脚掌着地,偶尔用脚尖支撑,也是正常的。
还有的宝宝是因为使用学步车时间过长,还没有到学习走路的时间,就已经开始天天呆在学步车里,看似不容易摔跤,其实也很不平稳,这样宝宝跟着学步车转来转去就习惯于用脚尖支撑、脚尖走路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调整了。
还有些宝宝使用脚尖走路,则可能会是病理性的原因,需要家长及时就医排查。
4、走路时走着走着,又开始恢复爬行
很多宝宝都是从爬行开始进入到自己的“自由”状态的。在屋子里肆无忌惮地爬来爬取,速度很快,无忧无虑,也很让人抓狂。但是除了利于脑细胞发育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比于两条腿走路,爬行才是最为“稳当”的。
所以,当宝宝颤颤巍巍地站起来,跌跌撞撞的走两步之后,忽然发现自己的“海拔”高了、看东西的感觉不一样了、危险系数增加了……怎么办?赶紧恢复爬行吧,这才是最安全的!
于是,宝宝就会出现走走、爬爬的情况,很正常。等到他们一切都练就好了,走路稳当了,自然就不想要爬行了,空出来的双手去拿玩具、抓好吃的,不香吗?
5、宝宝能够独立行走的时间不统一,但父母要懂得判断正常与否
有的宝宝不到1岁就能够走路了,有的宝宝到了1岁半还懒洋洋地不想迈开腿,有的宝宝则爬行起来得心应手,干脆不走了……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性,所以学习走路的时间也会各有差异,基本上到1岁半左右都能够完成独立行走,家长不必担心。
但是有一些病理性的症状是会影响宝宝的走路姿势:比如佝偻病、神经肌肉疾病、先天性疾病等等,一旦发现宝宝走路非常异样,手脚运动不灵活、协调能力差、双手发抖、双腿发颤,扶着站立时双腿不由自主的发直或交叉,就需要立即就诊,及时得到专业的治疗,越早越好。
还有一点要特意说明的是,宝宝能不能够独立行走,不是判断宝宝勇敢与否的标准。
所以,爸爸妈妈不能一时急于求成,在宝宝还不敢迈步以及需要扶持一下的时候,不及时施以援手,而盲目地在旁边“加油”。
要知道,宝宝学习走路是有过程的,从扶着东西慢慢站起来,到扶着东西慢慢移动,再到不扶东西主动迈开第一步……有些宝宝在还没有掌握好平衡的技巧时,就勇敢地往前冲,结果很容易跌倒,摔的次数多了,就开始害怕了,不敢走了,或者需要人一直扶着。
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强迫宝宝自己走路,这就是在破坏宝宝的安全感;可以适当地搀扶一下,最好的办法是引导,比如用玩具吸引孩子主动往前走,并且最初的距离要短一些,让孩子安全感满一些,随后再慢慢拉开距离,这样才能够重建宝宝独立行走的自信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