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陆游最豪迈的一首诗,起句便是名句却暗含
TUhjnbcbe - 2022/12/25 23:39:00
大散关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创作诗文最多的一位诗人(没有之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共有多首诗作流传至今。陆游的诗作慷慨激越、雄浑豪迈,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抒发了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他的诗作里既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里的昂扬豪壮;又有“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中透露出的悲壮和无奈;还有《关山月》里“和戎诏下十五年,将*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悲愤警世诗句,对统治者在大敌当前却不思驱除金掳、收复失地,只知道偏安一隅、纵情声色的享受生活进行了有力的鞭笞。

陆游一生忧国忧民,以慷慨报国为己任,他和辛弃疾一样,把消灭金掳、收复中原,恢复华夏一统作为自己毕生的最大志愿,但是他的这一宏愿却屡屡受挫。于是,他通过大量诗歌既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的昂扬斗志,也倾诉了壮志难酬深沉的悲愤。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陆游在当时的南宋社会上就是一个另类的存在,当时的南宋朝廷上主和派大多时候占据上风,十分满足于偏安一隅的现状,导致社会上大部分达官显贵、士子文人也只知道沉浸在“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温和环境里享受生活,完全丧失金戈铁马、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陆游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陆游同志整天不管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同僚之间,所讲的都是一些兴兵北伐,征战沙场的事,很难引起大家的兴趣。久而久之,大家都逐渐疏远他,谁也不想和他见面没说几句话就谈论动刀动枪上战场玩命的事。所以,陆游平时生活的很孤单、很苦闷,得不到大家的认可和皇帝的赏识,他在官场上也是五起五落,把他折磨的够呛。也可以说他是当时社会上的一名典型的愤青。

但不同于今天网络上的一些“意淫侠”,“键盘侠”一类的愤青。陆游可是一位有真本事的愤青,不仅文学才华出众,诗文双绝,而且还有相当高明的战略头脑,非常注重对敌我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实地勘验,对当时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各自的优势以及边境战场的地理环境都很有研究,也向朝廷提出了许多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战略规划。虽然这些战略构想对当时的统治者们来说简直就是“对牛弹琴”,但我们如果仔细分析一下的话,还是蕴含着诗人超凡的*治*事才能的。

陆游

今天,我们就通过鉴赏陆游先生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斗诗来看看陆游先生为北伐中原提出的战略构想,这首诗开篇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名叫《观大散关图有感》: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

挺长的一首诗,开始的一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是流传千古的金句。我们现在就来鉴赏一下这首诗。

一、借前两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表明自己的伟大志向和多年来壮志难酬的无尽感慨。

上马击狂胡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引用的是北魏名将傅永的典故:“傅永是北魏名将,与那位著名的杨大眼将*齐名,天生神力而且胆量过人,拳脚功夫十分了得,能够骑着马奔跑时手执鞍桥,倒立起来,类似于今天杂技团耍杂技的。二十多岁时,有位友人给他写了封信,由于他大字不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写信答复,就请求他的叔父傅洪仲帮忙,傅洪仲把他臭骂一顿,说他不学无术、胸无点墨的如何能成大器,就是不为他代笔。傅永自此之后就发愤读书,涉猎经史,终于练就了一手好文笔,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名将,屡立战功,以至于那位以汉化改革而著名的孝文帝经常赞叹傅永“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惟傅脩期耳”。

在这里,陆游以文武双全的傅永自比。由于金朝屡次以大兵压境,南宋经常处于危难之际,陆游为了抗金救国,不想仅仅当一名文士。“击狂胡”是作为一个*人必备的天职,“草*书”是一个合格的将领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诗人既不想做“手无缚鸡之力”的*前主薄,也不想做有勇无谋的猛将,他想做文武双全的儒将,既要有高超的战场武艺,又要掌握过硬的战术理论,这也是抗金斗争的需要。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际却十分不幸。

“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人生最宝贵的光阴是在20岁至50岁之间的中青年阶段。诗人希望在这期间为恢复祖国河山发挥自己的才干,并为实现这一愿望而奔走四方,但结果实在令人失望;虽年近五十,却依然是一介书生。诗人的内心是愤懑的,孤独的,对自己一生的不得志十分痛惜和遗憾。

二、借第三至第七句“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抒发自己的感想和提出北伐中原的前期战略。

关中四塞

陆游的这种感想,可不是无病呻吟,大倒自己心中的苦水,而是十分睿智的提出了自己收复中原、驱除金掳的战略构想,这构想,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法正的“汉中策”。我们来细细品味:

“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主要讲述汉中一代的地理环境。熟悉我国*事地理和三国历史的亲们应该对散关这一带的地理环境不陌生。散关是拱卫陕西关中地区的四大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通过陈仓道与汉中相连,自古为“川陕咽喉”。楚汉战争中,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出兵占据关中,以关中为基地最后帮刘邦夺取天下的。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著名的诸葛亮二出祁山,也是走的陈仓道出散关,包围陈仓的。

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这是因为陈仓道以东的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都是狭窄崎岖的山道,很不利于大规模进*和粮草运输,能阻挡金兵的同时也不利于自己的出兵北伐。而陈仓道以西,诸葛亮多次北伐常走的祁山大道又绕路太远,在冷兵器时代信息交流不畅,不利于各部队协同作战,容易贻误战机。相比之下,这就凸显了散关的重要战略价值,陆游在自己后来的《书愤》一诗中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说明了散关的重要性。所以散关成为北出陈仓,占领关中的最佳进兵路线。

秦岭古道

“劲气钟义士,可与共壮图。”说明南宋朝廷想要北伐收复失地是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的,是民心所向。“大散陈仓间”,不是单指大散关与陈仓县之间的一小段地区,而是泛指整个关陇地区。“劲气钟义士”是说关中人民气劲志刚,是绝不肯长期屈从于金人统治的,必然会奋起反抗,人民也渴望收复失地,复兴宋室,这对南宋朝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民心基础。“可与共壮图”一句,正是提醒南宋朝廷不要辜负关中人民的爱国心愿。

“坡陁咸阳城,秦汉之故都”两句,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申述先取关中地区对于建立帝王霸业的重要意义。古代一直有“得关中者,得天下”的说法。所以,诸葛亮一直把占领关中,夺取长安作为自己北伐的主要目标。遗憾的是南宋最高统治者已经没有秦、汉两朝开国皇帝的气魄。他们偏安江左,歌舞升平,完全无意于恢复中原,所以诗人不得不沉痛地发出了悲凉的哀吟:“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

“安得从王师,泛扫迎皇舆?”主要是想象自己的战略意图实现后的胜利景象。诗人十分希望随从王师攻入关中,进而收复中原,迎接銮舆回到汴京。从此以后,南北限隔的现象不复存在了,交通也由此而通畅:沦陷区光复后,各地的货物源源不绝地运到了汴京。

三、借第八至第十二句“*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说明取得关中后的下一步克服中原的战略规划,并且诗人对这一战略构想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夺取关中后,就可以兵出潼关,威胁关东的洛阳、汴京两京,然后在襄阳这一路宋*的配合下,很容易把金兵打过*河以北去,收复两京,饮马*河,到时候,可利用*河、渭河、汉水等河流运输粮草和兵力。

这里重点说说“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现在好多解读认为这句诗的意思是“士兵良马从燕赵地区挑选而来,布绸是从青州徐州运来。”笔者认为不是这样的,这样理解就是望文生义了。我们从当时南宋的实际情况来看,燕赵地区指的是*河以北的河北和部分山西地区,哪里当时是金国统治的核心地带,金国在哪里屯有重兵,怎么可能去敌占区挑选战马呢?即便宋*顺利占据关中,东出函谷关和潼关,再占领洛阳、汴梁两京,但和河北,山西之间还隔着*河呢,怎么就能那么轻易的过去呢?就算过了河,金兵的铁骑都是木偶玩具吗?他们会那么顺利的让你挑选战马然后组建骑兵来消灭他们吗?

在解析陆游这两句诗所蕴含的真实想法时,我们不妨拿南宋北伐和三国时的蜀汉诸葛亮北伐做一下对比,南宋北伐相比诸葛亮的北伐具有绝对的优势条件:

优势一:进兵的路线方面。蜀汉北伐因为前期关二哥的大意失荆州,丧失了“隆中对”中提出的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的两路北伐的有利条件,逼得诸葛亮每次北伐不得不要么走坎坷崎岖的秦川古道,要么绕远路走祁山大道,屡屡受制于千里山路转运粮草之苦,每次北伐都因后勤补给而功败垂成。而南宋这方面可具有极大的天然地理优势,因为此时的南宋疆域相当于三国时的东吴加蜀汉,南宋北伐不仅可以分两路出兵,甚至分三路,四路也是可以的。

南宋北伐

在陆游的规划中,应该是至少分三路北伐中原,西路*占据关中出潼关威胁金国侧翼,中路*就是从长江中游的荆襄地区,出兵宛、洛直逼河南,从正面进攻洛阳和汴京。还有第三路是从长江下游北进,可以从合肥或健康方向出淮南先占据徐州,再进攻山东,山东地区在两宋时已经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产粮区了。之后,利用山东、徐州作为下一步北伐的后勤保障的基地,向北渡过*河,与金兵在河北地区进行战略决战,一举收复中原。

“布帛来青徐”可不是指从山东、徐州获取大量的布匹的表面意思,而是把山东作为北伐重要的粮草供应基地。另外,西路*不仅可以出潼关威胁关东的金*,还可以通过蒲坂渡口过*河进兵山西,这样就和岳飞的“连结河朔”大战略衔接上了,占据山西的表里山河,东出太行山威胁河北侧翼。

优势二:南宋的经济实力和人口优势是三国时占据两川之地的蜀汉没法比的。从三国至南宋的一千多年间,南北经济中心已发生了重大转移,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基本上转移到南方了,而大量的人口也是富庶的江南地区的一大优势。与蜀汉当时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只能动员10万兵力相比,南宋朝廷随便一次北伐,动员60万以上的大*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在北宋灭亡前夕的“靖康之耻”中,云集首都汴京周围的勤王*队就达到百万之众,无奈当时的徽钦二帝一心屈膝投降,致使百万大*树倒猢狲散。

优势三: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南宋不同于三国,南宋时期,京杭大运河已经开通了,沿着大运河可以一直通到金国统治的腹心地带幽燕地区,水运的便利可以免除陆路粮草转运容易被敌*切断的麻烦。同时,南宋海*当时也是独步天下,走东海,渤海进攻金国的侧背也不是不可以。

京杭大运河

所以,陆游正是认识到了北伐的上述优势,才雄心勃勃的写出了后几句。“先当营七庙,次第画九衢。”是说遭受严重破坏的汴京开始重建了。“偏师缚可汗,倾都观受俘。”是说被击败的金朝*队衰弱不堪,朝廷只需派出一支偏师便可把金朝最高统治者俘虏过来。“上寿大安宫,复如正观初。”是说唐太宗李世民每次打猎有收获,都把猎物放在大安宫。诗人用此典故,表明他不仅想恢复中原、统一祖国,而且还希望南宋能建立唐太宗开创的大唐盛世那样的王朝,一扫两宋以来的积贫积弱。

这部分是全诗的重点,展现诗人高超的*事才能和过人的战略眼光,正因为诗人认识到了南宋北伐的种种有利条件,才让诗人对北伐收复失地充满必胜的信心。才胸有成竹的认为金*必败,南宋*队一定能克服神州,中兴大宋。

四、借“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最后四句倾诉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悲楚情怀。

“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话虽是从正面说的,但反面的意思却十分明白:那些醉生梦死、不图恢复中原的昏庸之辈虽然还活着,但与蝼蚁没什么两样。用冲和的语气来表达愤激的感情,这比之横眉怒斥更为深沉有力。但南宋统治者既定的国策是不会改变的,因此诗人终于还是不能有所作为。“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两句,可以说是诗人在百般寻求解脱而又实在无法解脱的情况下的自慰。恢复国土,人人有责,这样的“志”,本无可嘲而自嘲,愈显出诗人受压抑之深和无可奈何之叹。最后,只能借酒浇愁。无奈诗人燃烧的爱国热情不是几杯浊酒所能浇下去的,酒入愁肠,醉胆开张。诗人的满腔怨愤已不能自己,但诗中仍不敢显言,只用一个“空”字轻轻提出。全诗到此打住,但感情的波涛仍在激荡。

陆游此诗写*州。乾道七年(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甚为欣喜,只身前往南郑,。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作《平戎策》,提出“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陆游到王炎的*幕后,常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山等前方据点和战略要塞,并到大散关巡逻。在巡逻途中,诗人由观大散关图而想到如何对中原用兵,又从用兵成功的幻想而回归到冰冷的现实;诗人最不愿意纸上谈兵,而最后又免不了纸上谈兵。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与冲突,给全诗灌注了一股抑郁不平之气。这与杜诗沉郁的风格十分相近。全诗气势磅礴、骨力豪健、这又酷肖李白的诗风。

(文章为艺林话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各位亲们,喜欢的话,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陆游最豪迈的一首诗,起句便是名句却暗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