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气贯长虹傲骨风流林则徐笔墨中的传世精神
TUhjnbcbe - 2022/12/25 23:39:00
北京哪家医院看皮肤病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讲收藏故事

品名家书画

老沈邀你一起在《艺苑手记》

赏析名家书画如数家珍......

01

自敛才华报效国家

林则徐《自敛·长将》七言对联赏读

《自敛·长将》七言对联清林则徐书

自敛才华归道力

长将威望振勋门

以上是林则徐所书的《自敛·长将》七言对联的准确译读。

数年前,某权威媒体居然把这幅对联中的“才华”读作“寸华”,把“威望”读作“威坐”,这种读法不但无解也令人无语。故本文开章,先明确译读,以正视听。

《自敛·长将》局部七言对联清林则徐书

这件作品是林则徐于“道光(十二年)壬辰()七夕前一日”写给“别己十年”的“润堂二兄大人”的。

润堂为李廷钰(-),字润堂,福建省同安人,清代名将李长庚之子,二十二岁承袭三等伯爵,授二等蓝翎侍卫,历任江西南昌城守营副将,九江镇总兵,广东潮州镇总兵,江南狼山镇总兵,浙江提督,福建水师提督等职。据史料记载,道光八年()和道光十三年(),李廷钰两次代理赣南,镇守江西会昌。由此不难判断,李廷钰应是在镇守赣南期间于道光壬辰()“过吴门”与林则徐畅谈“别己十年”后相互间的怀念之情后,请林则徐惠赐这件《自敛·长将》七言对联墨宝的。

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书写这件作品时,年仅48岁,正由“河东河道总督”调任江苏巡抚不久。是年“七夕前一日”即年七月初六,适逢李廷钰“过吴门”(到苏州),正在此间任职的林则徐与李氏“获叙阔悰”——畅谈阔别之情后,遵李氏之嘱,为其书写了这件“楹帖禊句”(即楹联)相赠,并客气地请李廷钰指正。

林则徐画像

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等,是清朝*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林则徐从*40年,历官13省,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坚决实行禁烟,抵抗外国武装侵略,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不愧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民族英雄。

《自敛·长将》上联清林则徐书

这件《自敛·长将》七言对联,一定程度反映了林则徐一生的“忠心爱国”思想和劝进同道为国效力的积极意识。

上联“自敛才华”的敛,是劝进李廷钰收起、收拢、收住、聚集自已的才华,准备着为国家而奋斗、努力。

“归道力”的道,当然可以解读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之道,也可以解读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轨迹、运动规律。

但是,此时的爱新觉罗氏、清王朝、道光帝代表的便是国家,所以这里的“道”以及整幅对联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应该是道光朝与道光帝,只有这样解读才能更为客观地体现林则徐一生致力于国家富强、外御强敌、捍卫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之道;才能更客观地说明林则徐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是人不是神,不可避免地带有此许的阶级局限与历史局限。

这件《自敛·长将》七言对联的下联“长将威望振勋门”,是劝进李廷钰永远将为国家建立功勋当作身家大事。联意明显带有希冀李廷钰在功名未就时,应注重蓄才积识,以备济世之用,一旦身居高位便可大展身手,建功立业。

上下联意合起来,尽管有些许的阶级和历史局限,但从劝进人们自敛才华、报效国家的角度上看,不但极具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极具深远的现实教育意义。

《自敛·长将》下联清林则徐书

这件七言对联为泥金笺质地,历经一百九十年,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曾出版于《林则徐翰墨》和《林则徐翰墨(增订本)》上。

年7月25日的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在介绍这件对联时称:“这幅对联笔法苍劲有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林则徐忠心报国的豪情壮志!”此评基本正确。

林则徐的书法成就极为突出,各种评价琳琅满目,无需在此赘述。林氏在道光七年()《跋沈毅斋墨迹》中说自已的字“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可见林氏之书,从唐人入手又不拘泥于某家框架,对“钟张羲献”也有广泛涉猎。

窃以为,林则徐书法的主要成就是行书,从一些博物院和林则徐纪念馆的林氏墨迹展览所见过的其所临写的《集王圣教序》与《天际乌云帖》可知,林则徐行书似源于王羲之与苏东坡。当然,林则徐行书字里行间透出的中华民族固有的凛然大义与浩然正气是无人能及的!

02

心中的田园

徐序行先生《田园》赏读

《田园》徐序行作

徐序行(-),福建诏安人,曾任福建美协筹委、理事,漳州画院画师,著名花鸟画家,上世纪福建省花鸟画界的翘楚。

其花鸟画取法任伯年、张书旗及岭南名家精华,作品状物准确生动,笔墨精熟鲜丽,画面清新典雅,深受人们喜爱。

这幅作品是徐序行先生在其花鸟画成熟期和创作旺盛期的年创作的。

此作构图新巧,虚实相间,丝瓜满架,墨彩华滋,浓淡相间的色墨之间,绿叶*花,藤蔓缠绕,瓜果娇艳;硕果累累的瓜棚下,一只头戴红冠的大公鸡健步而出,回眸一笑,别出心裁的拟人手法,极富诗情画意。

公鸡采用没骨法,笔墨虚实相间,浓淡相生,黑白互衬,胸部、腿部和尾部的羽毛采用积墨法,通过浓淡互破,凸现羽毛蓬松的质感。脖颈和背部则先以大块留白的方式,使黑羽与白毫产生强烈对比,再略施白粉,稍加淡赭,整只鸡更是呼之欲出。全图造型准确,形象生动,色彩亮丽明快,令人叫绝。

《田园》局部徐序行作

这幅作品并无标题,撰写本文时本想标为《大吉绵延》,因为大凡画鸡,多寓意大吉。古时的文人士大夫认为,鸡有五德,汉代韩婴所作的《韩诗外传》说的很具体,鸡之五德者:“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

晋代祖逖关于“闻鸡起舞”的故事,更是将鸡誉为“人之楷模”,从古至今一直激励着有报国之志者及时奋起。而丝瓜满棚,又很容易使人想到瓜瓞绵绵。

《诗经·大雅·绵》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句,意思是绵绵不断长出的大瓜小瓜,就像周代初期的民众子孙相继,绵延不绝。

由于人们历来惯于将“瓜瓞绵延”作为为祝颂子孙繁衍不息的吉语,所以,艺术家们便喜欢以丝瓜图寓意多子多福,绵延不绝。

《田园》局部徐序行作

但仔细一想,《大吉绵延》只是表浅的(明的)寓意,此作还有更深层的(暗的)创意。我常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将这件作品挂出来,望着满架的丝瓜和公鸡兴冲冲的神态,总会产生许多美好的回忆,对儿时的田园生活也有种莫名的思念。

印象中,故乡的夏天,翠绿的丝瓜藤爬满了瓜棚,满架的绿色闪着透明的光,一朵朵小*花点缀在绿色丛中,令人爽心悦目。

风儿吹来的时候,叶子和花随风摇曳,这时,满架的花香掺着绿叶和果实的味道,随着微风吹出瓜园特里有的、淡淡的青翠味道,让人心旷神醉。

《田园》局部徐序行作

*色丝瓜花盛开的时候,每天都有成群的蜜蜂飞来采蜜,这时的瓜棚又像一架巨大的琴,发出阵阵悠扬悦耳的和声。

清晨起来,瓜架上缀满丝瓜,瓜架下一地落花,那画面像仙境一般。每当我想到当年从瓜架上采摘了成熟的丝瓜,就着瓜棚下养的鸡下的蛋煮出香喷喷的丝瓜汤时,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诗句便从脑中蹦出,眼前闪烁着青山廓外,绿树成片,鸡黍桑麻,田园风光;仿佛看到那场圃、老友、淡酒……在这种环境里,什么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

想到这,便羡慕这丝瓜棚下的公鸡能够舒心愉快地享受着乡居的朴实无华、不加雕饰、宁静纯美和自由畅快的生活……想到这,觉得这应该才是徐序行先生创作此图的主旨,于是将这件作品的标题确定为《田园》,而且觉得徐先生心中的田园,我也特别向往……

03

剑气翔舞大青绿

忆记杨启舆教授

《武陵烟霭》杨启舆作

杨启舆教授与我算是至交。杨教授是福州亭江女婿,杨夫人的姑夫与我既是乡亲又是挚友,其姑夫俩儿子结婚,我和杨教授都被请上主桌。

最后一次与杨启舆教授见面是年2月6日即农历丁亥年除夕的早晨,我和女儿散步经过省画院门口,正巧遇到杨教授,只见他浓密的美髯覆盖双颊,长须白发迎风飘动;手提黑色皮包,包口架一把长剑,风度翩翩地从画院走出来,说是刚看完画展。

小女见我和杨教授亲切握手的样子,赶紧叫:“爷爷好!”杨教授摸摸我小孩的头,问了问情况,说还要去福州画院,再次和我亲切握手并反复说:“再见!再见!”我们父女俩也异口同声:“再见!再见!”

人生无常。未曾想到的是,杨启舆教授竟于当天晚上亦即农历戊子年大年初一的凌晨与世长辞,我和杨教授除夕的再见成了初一后的永别!这着实令人扼腕叹惜。

杨启舆

杨启舆(-),号公孙大伯,生于湖南常德,年考入中央大学美术系,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系,受教于傅抱石、陈之佛等名家。

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福建师大美术系教授,福建省美协第四届副主席,福州画院画师,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擅花鸟人物,主攻山水。晚年全身心投入大青绿山水的研究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对外交流,多幅画作被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南海紫光阁、中国美术馆收藏。

年应邀为北戴河中共中央*治局会议厅创作巨幅金碧山水《源远流长》,年为钓鱼台国宾馆作巨幅青绿山水《群峭碧摩天》,同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青绿山水个人画展,深得画坛好评。

《武陵烟霭》局部杨启舆作

我对杨启舆教授印象最深的是两枚印章一把剑。

第一枚印章是“七十而立”。杨启舆教授是在花甲之年改道青绿山水的。青绿山水形成于六朝晋宋(刘宋)时期,北宋后一蹶不振,是一门垂绝艺术。

杨启舆先对唐代以前的大青绿做全面了解,继之研究北宋的大青绿技法。接着,先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得其用色之法,再师法元明直至现代大青绿之所善。然后到各地名山大川去写生,至七十岁时,他的大青绿山水画技法大进,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初见成效的他,特意刻了第一方特色用印:“七十而立”,这抑或是其记录大青绿山水成就的印鉴。

第二枚印章是“公孙大伯”,此印和一把剑联系在一起。杨教授晚年一直坚持练剑,他常说,练剑一是为了强身,二是为了画好大青绿。

创作大青绿山水,不但要有过人的精力,还要有一副好的眼力,练剑对体力和眼力都有极大帮助。他据当年草圣张旭因为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器而茅塞顿开,成就了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的故事,特意刻了“公孙大伯”作为常用印。

杨教授认为,练剑的运腕和执笔绘画的运腕是相通的,剑舞形如飞凤,有一种翔动之美,下笔如舞剑,才能创作大美。杨启舆直到八十岁后仍然身体好、眼力好、大青绿山水更好,与他常年坚持舞剑是分不开的。

《武陵烟霭》局部杨启舆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传席在《青绿山水画的复兴》一文中这样评价杨启舆:“其画皆严谨工整而不失生动之趣;清新秀雅而不失高古之格;大气磅礴而不失细微之妙。当代可谓独树一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从事青绿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杨启舆先生是当代复兴大青绿山水画的第一人。”

转眼十几年过去,今年春节期在查找藏品准备写稿时,翻出这件《武陵烟霭》,不禁想起年除夕与杨启舆教授分别的情景,刹那间,杨教授的音容笑貌在眼前闪过,不禁感慨系之。于是拍下是图,写下以上文字,聊作对杨教授的敬重与怀念。

《文化生活报》版面

—END—

文化生活报社出品

国内统一刊号

CN35-

新媒体责编

汪明权

新媒体主编

邹璐

推荐阅读/Re

1
查看完整版本: 气贯长虹傲骨风流林则徐笔墨中的传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