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人世间》中,诗人冯化成说过这么一段话——
“孝分两种,养口体和养心智。伺候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是养口体,远走高飞,有所成就,让父母以此为荣,是养心智。”
这段文字,一度成了热点。不过,先纠正一下错别字(老编辑的职业病犯了)——“养心智”是错的,应该是“养心志”。
很多人以为这段话是编剧原创,然而,并不是。原创者是孟子。
“养心志”“养口体”最初的当事人,也不是周秉昆兄弟,而是孔子的学生曾参。
有一次上课,孟老师和学生们讨论孝道。
进入主题之前,孟老师先做了个铺垫。作为人生导师,谈谈人生,灌灌鸡汤:
人生有两件大事,一件是“事亲”,一件是“守身”。
所谓“事亲”,就是孝顺父母,尽孝道;所谓“守身”,就是照顾好自己,发展自己的事业,拓展自己的人生。
更干脆一点讲,这两件大事,可以理解为尽孝与尽忠。忠孝自古难两全,孟老师先抛出这个天然就能产生矛盾的话题,瞬间抓住学生的心。讲课水平很高哟。
抛出话题,吸引眼球之后,孟老师高屋建瓴,先说观点: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意思是说,“守身”然后又能孝敬父母的,我听说过;做不到守身,却又能孝敬父母的,我从来没听说过。
孟老师给我们留了一个哑谜,就是“守身”的含义。
一般认为,守身,就是坚守节操,守护自己的初心、善性。但如果只从字面上将其解释为“守护善性”,从逻辑关系上和后文的“养口体”“养心志”就不强了(假装我很懂逻辑的样子)。
我更倾向于,“守身”要进一步引申为尽忠、干事业。“守身”的本义,是修身养性,洁身自好,保持善心。但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谓“守身”,是为“治国平天下”的“尽忠”打好基础。
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把“守身”概括为两点,一个是身体上的、物质上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种是精神上的,要保持节操,保守初心。
这样一来,孟老师的原话,可以理解为:
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事业,又能给父母尽孝的,我听说过;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一事无成,却又能孝顺父母的,我没听说过。
也就是说,尽孝是有前提的,作为子女,首先要有“尽孝”的本钱。自己年纪轻轻却重病缠身,如何尽孝?弄不好还要父母照顾你。当然,如果身体很好、也很有钱,却丧失了修身养性的初心、善心,自然也不可能尽孝。
接下来,孟老师开始“举例说明”,例子就是曾参。老规矩,为了学好英语,先来复习一下文言文:
曾子养曾,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
什么意思呢?
曾子——也就是曾参,他的老爹,名叫曾点。曾点上了年纪,老眼昏花,看不见了。
请注意,人老了之后,心志会屡遭打击,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出行、在家都需要人照顾,感觉仿佛成了废物。对待年迈的双亲,如何才算孝顺?
曾子在物质上很照顾老爹,每顿小肉吃着,小酒喝着,很滋润。但光有酒肉,老爹并不开心。
为了让老爹开心,曾子在饭菜将要撤掉的时候,都会请示老爹:“您老吃剩下的饭菜,怎么处理?”
诸位看官,这可是春秋时期,物资匮乏得很,吃不上饭的人很多。把剩菜剩饭送给穷人,属于行善积德。曾老爹很喜欢做这种善事。
老爹看不见,不知道还有没有剩饭。老爹问曾子:“饭菜还有剩下的吗?”不管是否还有剩下的,曾子都会回答:“还有。”老爹听了,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废物,自己还能做事、还能行善,还能接济穷人。
人的幸福感,不仅来自于获得感,更来自于价值感——也就是认为自己还有价值。价值从何而来呢?来自于付出——你还有能力付出。如果一个人连付出的能力也丧失了,就只剩万念俱灰了。
曾子很了解父亲的心理——以及所有老者的心理。他要让老爹感觉自己还有价值,还能付出,所以即便撒谎,也会说“还有”。父亲的开心,是真实的开心,更是充实的开心。
遗憾的是,曾子老了,他儿子曾元就做不到这点了。和老爹侍奉爷爷一样,他也能做到每顿都让老爹喝酒吃肉,却不再请示“剩菜该咋办”了。有剩下的,老爹问起来,他会回答“没了”,然后下一顿再偷着给老爹吃剩饭。
曾元的孝,只体现在“口体”上:你吃饱喝足就行了,心里想那么多干啥?穷人吃不吃得上饭,你的饭剩没剩,和你有什么关系?自己吃饱就得了!
这种境况下的曾子,只有口体上的满足,精神上却容易受到打击:唉,为什么如此年迈,我还如此能吃?壮年时豪情壮志,如今却只能靠儿子养活(也没有退休金),更救济不了别人,实在废物一个!
故事讲完了,孟老师总结道:
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曾元的做法,叫作“养口体”;曾子的做法,则叫“养志”。孝顺父母,像曾子那样,就可以了。
“养志”容易理解为“培养志气、志向”,《人世间》的编剧将其演绎为“养心志”,与“养口体”对应,倒也妥帖。
高金国,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
壹点号高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