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即理,事上练,致良
TUhjnbcbe - 2022/12/7 13:02:00

如果你读过中国历史,一定听过这两个名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但你不一定对它们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会粗暴地将它们混为一谈,因为你认为这不重要。是朱熹还是王阳明,是理学还是心学,这些都不重要。

但如果你开始读《知行合一王阳明》,你会由一开始的调侃,到感叹,再到生出敬意。你不会觉得王阳明的心学是坐枯禅,甚至会从中汲取精华,重新思考你的人生。

王阳明的一生回顾

他年少轻狂,是有名的天才,在很多不同领域天赋点满格。

他敏而好学,只要自己认为正确的,必定%的投入精力。

他兴趣广泛且七分钟热度,中途而废——或者说发现走不通立马换路异常果断,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年轻时的目标是"成为圣人",在最顺利也是最求而不得间,完成基于天赋和勤奋的各种技能积累。在他人生最窘迫的阶段,他完成了龙场悟道,开创了心学。

他的一生硕果累累:三次战绩平天下,第一场虽不愿,但意气风发豪情壮志;第二场主动担责,但反成天下耻笑;第三场病入膏肓人生进入倒计时,凭借心学轻描淡写一劳永逸。

他开创了心学,学生满天下,但学生至死都没有把他抬到中央位置。他最大的功反而成了他的过,被朝廷褫夺爵位,几十年后才得到平反。

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史书记住了他,并把他的学说流传至今,包括毛泽东、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都对他的学说推崇备至。

王阳明的心学要旨

王阳明的心学可以用9个字概括:心即理、事上练、致良知。其他的延伸虽然增加了篇幅,但更像是对这9个字的补充。

心即理,做事的原理是在人心中的,不需要求助于外物。事上练,根据心中的理反复实践练习就好了,不去实践的理是完全没有用的,没有任何意义的。致良知,凭借良知和本心做事,最终成就达成,获取良知。对于良知尚存的人,要激发他们的良知;对于没有良知的人,要用事上练快速解决他们,不要妄图感化。

如果说王阳明的前半生是探索和积累,后半生就是基于探索和积累的心学实践。与其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事家,不如说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或者心理学家,他的方法更像是对人心的判断。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当王阳明做出这些功绩时,他的主业并非平叛,而是讲学。

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的区别

用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进行概括,是对这四位大家的不尊重,因为他们的学说本质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王阳明是儒家学派衍生的心学代言人。他的学说起源于朱熹的理学,融入了佛家和道家的思想,最终和朱熹、陆九渊等有所区分。

朱熹的理学倡导读书然后静坐格物修身,认为世间万物皆可格。推崇存天理灭人欲,对人的修养和品格要求非常高,以至于理学派最终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崇高的品格,只好以此标准要求别人,自己反而行为放肆,明朝的皇帝就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所以朱熹理学派的伪君子尤其多,满口的理学道义,实际上追求个人利益。

王阳明曾经是朱熹的狂热追随者,听从朱熹的建议用了5天格竹子,除了身心疲惫一无所获,所以和理学分道扬镳。王阳明的心学倡导知行合一,静坐是为了戒躁,寻求内心的真理。然后通过实践去事上练,最终获得良知。

心学能得到大力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理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很多人对理学产生了怀疑,转而投身心学怀抱。

王阳明心学的局限性

心即理,事上练,致良知。这是王阳明心学的高度概括,他也借此取得了瞩目成就。

但这其实有点诡辩了:王阳明的*事成就,是心血的指引经过实践后,凭借良知自然而然获得?还是因为少年时师从大师学习,沉迷于排兵布阵,一心"为万世开太平"?

同样,王阳明开创心学,是仅仅遵从内心的指引获得?还是因为曾认真钻研理学、佛学和道学,最终集大成悟出自己的学问?

王阳明一心想成圣,最终凭借心学成为圣人。那是否如他所说,人人都可以凭借研习心学成为圣人?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何心学除了王阳明,没有第二位圣人?

王阳明一心想为国效力,至死也没进入中央。他的学生遍布天下入朝为官,是因为他们从心学获益,还是他们本身就具备了为官的素养,只是恰好选择心学?

当然,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本来就是很难区分清楚的,当作延伸阅读也罢。

结语:

在王阳明生命的结尾,一大群人成为他的拥跫,百姓感其恩德,弟子感其教化,路人感其成就。小人连忙参他借死开小差,皇帝忙着嫉妒假装不知情。

然而历史是公平的,和他分道扬镳的老师娄谅,最终能被历史记住,是因为当过他的老师。他的功绩被皇帝抢了,但历史心知肚明。他的对手嫉妒他打压他,穿越历史,他的学生们也成就斐然,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成为王阳明心学最完美的注脚。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即理,事上练,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