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佝偻病的治疗难度较大,一旦出现后遗症,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外科手术矫正,仅仅是亡羊补牢。所以说预防远远重于治疗,因此要注重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保健工作,降低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率。
(一)什么是佝偻病
佝偻病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俗称“软骨病”,是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点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发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简单地来说,由于孩子体内缺乏维生素D,从而导致钙、磷代谢紊乱,骨骼钙化不良。一般情况下,患儿大多会出现生长迟缓、低钙惊厥、萎靡等现象。严重可能会引起骨骼畸形。
(二)佝偻病的症状
佝偻病常见于婴幼儿,尤其是处于3~18个月的宝宝。初期表现多以精神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浅、容易发脾气、多汗引起的枕秃现象。如果不进行有效治疗,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骨骼变形,甚至畸形。
1岁以内的婴儿
最初,3-6个月时,在骨缝周围会有“乒乓球”似的触觉。待宝宝7、8个月大时,头呈“方颅”状。在胸廓肋骨和肋软骨交界的地方,骨骼呈圆形串珠突起状,一般被称为“肋串珠”,甚至会出现胸骨前突和肋缘外翻情况;如果是症状严重的宝宝,其手腕以及足踝等部位会呈现钝圆形环状隆起状。
1岁左右的儿童
患儿的胸骨和附近的软骨会呈现“鸡胸样”,更为严重时,在患儿的胸廓下沿处会形成水平凹陷,通常称之为肋膈沟或郝氏沟。
大于1岁的儿童
患儿可能会出现前囟门过大而且闭合延迟等情况。在行走的时候,宝宝的两腿会偏向内侧或者外侧弯曲,呈现“O”形或者“X”形。同时孩子也可能出现长牙时间推迟,容易形成蛀牙等情况。
(三)如何预防佝偻病
1.注重孕期保健
对于母亲来说,为了预防宝宝先天性佝偻病,孕育出健康的宝宝,孕期间应加强营养,多食用富含钙以及蛋白质食物。也可以多晒太阳。
2.母乳喂养
母乳中除了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提高宝宝免疫力的抗体。不仅如此,母乳中含有的钙、磷比例适当,能够很好地为宝宝所吸收,从而减少患佝偻病的可能性。
3.勤晒太阳
日光浴被认为是补充维生素D最为经济、安全的好方法,可有效防治佝偻病。一般来说,宝宝满月即可开始晒太阳,开始建议每次晒太阳10--15分钟,之后可逐步延长时间。建议每天坚持2小时便能满足婴幼儿对维生素D的需求。提醒大家,夏季时应避开中午时段,建议9:00--10:00,下午15:00-16:00,最好树荫下进行,切勿日光直晒;而冬季最好走出家门,不要隔着玻璃沐浴阳光,防治紫外线被其吸收。
4.补充维生素D
推荐使用量为:0-1岁的婴儿需要IU/天(IU=25ng)。1岁以上的幼儿平均需要量为IU/天。
医院目标建群众满意社会信赖的妇幼保健院供稿
吴转琴
编辑
杨雪荣
审核
孙康
电话
-
打造品质妇幼
共享幸福人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