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品读伤寒论吴茱萸汤证
TUhjnbcbe - 2022/5/27 13:09:00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条文解析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所治之证为肝胃虚寒,浊气上逆。以呕逆,或兼见头痛,或兼见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等症为主。临床上以呕吐清涎冷沫,头痛而胀,位在巅顶为辨证要点,同时可伴见胸满,手足逆冷,下利,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或沉弦而迟等症。

方药组成

方剂组成为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

方中吴茱萸苦辛大热,功专暖肝温胃,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取其“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之意,为君药;生姜辛散,协吴茱萸温中除逆,以温胃止呕,为辅药;人参味甘温,补气健脾扶正,且能生津,安神,兼顾过吐伤津,为佐药;大枣甘缓和中,既制吴荣萸、生姜之辛,又助人参补虚扶中而为使药。四味相协,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成无已:上焦主内,胃为之市,食谷欲呕者,胃不受也,与吴茱萸汤以温胃气。得汤反剧者,上焦不内也,以治上焦法治之。

刘渡舟医案

胃脘疼痛案一

刘某,男,32岁。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现今右上腹疼痛,每于夜间发作,伴寒战,呕吐酸水,大便反干,舌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参9克大枣12枚当归15克

服药一剂。疼痛缓而吐酸减,又加香附、高良姜各6克,三剂后疼痛止。

胃脘疼痛案二

某女,32岁。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参12克大枣12枚

服三剂后诸症皆消。

呃逆案

姜某,女,39岁。患呃逆,连声不断,声低无力。而且心下逆满,时时气窜作痛,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萎*。舌苔白润,脉弦无力。此属胃气虚弱,中焦运化无权,肝气挟寒饮冲逆所致。

吴茱萸9克生姜15克*参15克大枣12枚茯苓9克桂枝9克炙甘草9克陈皮15克

服药二剂,小便甚利,胃中觉宽,呃逆止而饮食增进。

脘胁胀满案

丁某,男,53岁。胃脘及胸胁胀满,进食后更甚,以致饮食日减,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而滑,脉弦缓无力。此乃厥阴肝经之水寒上犯胸阳,气闭为胀,必口中多涎。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参9克大枣7枚桂枝6克厚朴12克

服一剂则胀满减,胸胁顿觉舒畅。上方内增加吴茱萸至15克,加半夏、茯苓涤饮和中,共服八剂而愈。

从所治各个案例来看,在辨证上均有反映其病机特点的共性,即呕恶吐酸水或多涎,舌淡嫩,苔白润或水滑;脉弦或缓或迟而无力。临床上治疗呕吐,胃痛,头痛,呃逆,胁脘胀满等病症,凡具备上述辨证共性者,用吴茱萸汤主治,每获良效。在临证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是:本证往往在夜半子时发作为甚,且伴有寒战。这是因为夜半阴气盛极,寒邪得阴气之助而肆虐;同时,阳气生于夜半,阳气生则与阴寒交争,所以证候加剧而有寒战。对此仲景书中虽然没有明言,但实际上已有所指,《伤寒论》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说明了厥阴气旺之时,必然能与邪气抗争。吴茱萸为三类有*药物,一般用量在3~6克,但在本方中剂量宜大,可用至9~15克。一方面剂量不大不足以温降厥阴寒邪,另一方面生姜、大枣又能监制并缓解其*性。吴茱萸汤有多种加味方法,加当归是最常用的一种。当归性温而润,为肝经血分之药,加入本方中寓有气血兼治,温寒而不耗血之妙。其他如胃脘痛甚者加良姜、香附;胸胁胀满甚者加厚朴、半夏;气窜气逆合苓桂枣甘汤;头目眩晕,心下逆满者合苓桂术甘汤等。所加诸法,亦均与本方证的病机特点相符而又互相关联。

临床应用

现代医家大大拓展了吴茱萸汤在临床实践中的使用范围,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读伤寒论吴茱萸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