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磷酸酶是一种能够将对应底物去磷酸化的酶,即通过水解磷酸单酯将底物分子上的磷酸基团除去,并生成磷酸根离子和自由的羟基,这类底物包括核酸、蛋白、生物碱等。而该脱去磷酸基团的过程被称为去磷酸化或脱磷酸化。碱性磷酸酶是磷酸酶的一种,磷酸酶的作用与激酶的作用正相反,激酶是磷酸化酶,可以利用能量分子,如ATP,将磷酸基团加到对应底物分子上。碱性磷酸酶在碱性环境有最大活力,对来源于细菌中的ALP来说,其最适pH是8.0。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含量最多为肝脏。
临床意义:
临床上测定血清ALP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是*疸的鉴别诊断。
对于不明原因的高ALP血清水平,可测定同工酶以协助明确其器官来源。
生理性增高
儿童在生理性的骨骼发育期,碱性磷酸酶活力可比正常人高1-2倍。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以及妊娠、绝经期、新生儿和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后均可以升高。
病理性升高
(1)骨骼疾病如佝偻病、软骨病、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等;
(2)肝胆疾病如肝外胆道阻塞、肝癌、肝硬化、毛细胆管性肝炎等;
碱性磷酸酶确实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在肝脏中,碱性磷酸酶经肝胆系统排泄,肝胆系统阻塞或胆汁淤积性肝病时,碱性磷酸酶就会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的升高有助于鉴别肝细胞性*疸及梗阻性*疸或肝内胆汁淤积。
药物性肝损害或*疸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与碱性磷酸酶(ALP)的比值R(ALT/ULN÷ALP/ULN)常用于鉴别*疸的性质。当ALT上升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时,R≥5为肝细胞性肝损害,R≤2为胆汁淤积性肝损害,R值在2~5之间为混合性肝损害。
乙型肝炎对血清ALP的影响并不明显,大多数正常或只有轻-中度升高。但肝细胞癌变时,癌细胞的碱性磷酸酶合成基因失控,可产生大量不同构型的碱性磷酸酶同功酶,加之肿瘤压迫肝脏胆管,导致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3)其他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病理性降低
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儿童甲状腺机能不全、贫血等。
为响应国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本号提供的疾病常识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须来院面诊。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免费在线咨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