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同事,有一些关于维生素D补充的讨论,大家对于维生素D该补到多大,哪些人群应该补,哪些季节应该补充做了一些讨论。
其实,营养素的补充,主要依据来源于人群缺乏该营养素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回顾了一下最新的维生素D的最新的流行病学文献。
年10月新发表了一篇大型的中国儿童维生素D状况的调查,调查由18个省包括家医院的多中心完成,从年1月至年12月包括一共,名儿童,结果发现18岁内儿童(中位数:1.33岁)平均25(OH)D浓度为72.18±30.10nmol/L,维生素D缺乏率(30nmol/L)为6.69%,维生素D不足率(50nmol/L)为15.92%,维生素D充足率为77.39%,维生素D缺乏/不足率(总共22.61%)。
这个调查不禁让我拿来与10年前(VitaminDNutritionalStatusandItsRelatedFactorsforChineseChildrenandAdolescentsin–)一项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比较,其中包括名6~17岁儿童的调查,彼时维生素D不足发生率为53.2%[见下表],如此高得惊人的维生素D不足率一度让我对结果产生怀疑,当全国一半以上的儿童人口发生一种营养素的缺乏,难道不会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么?(我一度怀疑这个调查的可靠性,或者维生素D不足的界定值是否有待商榷?)
当然,另外一方面也可能说明,此前的健康管理的极不到位,以及医生和民众对于维生素D添加的观念的严重不足。
年发表的这篇流行病学调查,是我看到目前我国关于维生素D流行病学最大样本的一篇流行病学调查,涉及范围最广,看上去似乎更加合理和更加具有代表性,参与者包括了18个省(竟然没有包括我家乡江西,差评),家医院的健康体检的儿童,进行静脉血的检测统计。
从结果来看:
1.在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的人群当中,新生儿出现缺乏的最严重。此前我国维生素D添加指南一直延用“出生后2周开始添加维生素D”的建议。在缺乏补充,同时无法日照的情况下,新生儿成为维生素D缺乏的最高危人群。
我们也注意到从年《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新版《建议》中不再延续旧版中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的方法,提出了应该于出生后即开始尽早补充维生素D的建议,以期减少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的可能。
2.维生素D缺乏另一个高危人群是学龄期儿童以及青少年。
因为我国《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有明确建议,对于2岁以内儿童,需要每天补充维生素D,因此,大家在做健康宣传科普的时候,更加明确的去重视2岁以内的人群维生素D的补充,而对于较大孩子,大家补充维生素D的积极性就不大了。即使是医生们有时候对于较大儿童维生素D的补充也会疏于管理。因此我们看到,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是递增的,尤其是学龄期和青少年。
3.从维生素D缺乏的季节来看,春季和冬季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最高。
我们知道,人体内的维生素D主要有两个来源:
(1)外源性,即从日常膳食中获得的维生素D2或D3;我们的食物中,除了鱼油、蛋类、肝脏等含有部分维生素D,其他食物中含有维生素D的含量少之又少。因此食物中非常难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
(2)内源性,在通常情况下,皮肤受紫外线B(UVB:波长~)照射合成维生素D是最主要来源(占80%~90%或更多),冬春季节日照时间不足,势必会造成维生素D产生的不足。
这个调查数据是3年前的,可想而知,由于去年的疫情,大家户外活动更少,长期戴口罩,暴露部位也更少,想必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更加严重了吧。
4.作者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维生素D缺乏的差别。维生素D缺乏在中部地区最为严重,其次是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事实上,我认为作者更应该按纬度来评估维生素D缺乏的差别,从维生素D缺乏的分布地图来看,似乎以长江为界,北方地区明显的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高于南方,自己也反思一下平时在科普健康宣传的时候,需要区别南北方的差异,对于北方地区的居民,需要更加积极的补充,才能改变维生素D严重缺乏的现状。
因此,要强化自己的观念,无论哪个年龄段补充维生素D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要重视冬春两个季节的维生素D补充。
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成人的维生素D缺乏比儿童更加严重。
中华内分泌杂志年发表的一篇针对18岁以上成人的维生素D水平调查《华东地区自然人群血清维生素D水平调查》,调查包括从年2月至年6月在上海、江西省、江苏省、安徽省各地市区及农村居住时间≥6个月的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地区的自然人群的血清25-OHD水平为(40.5±12.5)nmol/L,维生素D缺乏率竟然高达惊人的80.3%,女性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男性,甚至“女性”也成为了维生素D缺乏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可能的原因是,女性相较于男性脂类食物的摄入量较少(理解女生减肥的自律)、户外活动光照时间较短(在这个以白为美的社会,爱美人士害怕晒黑,过度防晒也是个危险动作),同时性激素对维生素D水平是否有影响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
我国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这一点可能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相关,中国人主食以谷物类居多,而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鱼油、蛋类、肝脏等中,很多时候,食物中所含维生素D很难满足我们的生理需要。
虽然有些研究可能会提示补充维生素D并不一定能够改善我们的骨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