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的诗歌多有感怀励志之作,他的五言古诗《挽刘富川》作于二十岁时。刘富川名刘钦邻,守邻臣,号江屏。顺治十八年(年)进士,授广西富川知县,故称“刘富川”。康熙十二年(年)吴三桂起兵叛乱,他率兵与叛军激战于富阳城,仅剩家丁仍身先士率顽强巷战,最终寡不敌众而被捕。
在监牢中,叛军以高官厚禄诱降,刘富川怒斥以拒,并写下《绝命诗》《殉难诗》各一首以明志。后乘狱卒不备自缢殉节,被朝廷追赠为太仆寺少卿,赐谥“忠节”。这一为国捐躯的大义烈举深深感染了年青的纳兰性德,奋笔直书《挽刘富川》诗:
“人生非金石,胡为年岁忧?有如我早死,谁复为沉浮?我生二十年,四海息戈矛。逆节忽萌生,斩木起炎州。穷荒苦焚掠,野哭声啾啾。墟落断炊烟,津梁绝行舟。片纸入西粤,连营倏相投。长吏或奔窜,城郭等废丘。
背恩宁有忌,降贼竟无羞。余闻空太息,嗟彼巾帼俦。黯澹金台望,苍茫桂林愁。卓哉刘先生,浩气凌斗牛。投躯赴清川,喷薄万古流。谁过汨罗水,作赋从君游。白云如君心,苍梧远悠悠。”
当时对“三藩之乱”朝廷中有主战和反战的两种意见,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是坚决的主战派,力主平定叛乱以战争实现一统江山。
吴三桂起兵后也有一些地方官员投降,也有的弃地望风而逃。对此纳兰性德内心拥护以战平叛,心系前方战事,心忧国家安危,虽不能披甲一战,但怒斥“降贼竟无羞”,讴歌刘富川的为国捐躯,其壮烈喷薄激荡,其忠魂万古流芳。
诗人将刘富川的殉国比作屈原之投汩罗江,愿烈士的灵魂如万古白云“苍梧远悠悠”,而诗人愿作歌赋伴随英灵永为悼念。以诗记述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表达壮志豪情,展现了与纳兰性德的哀感顽艳不同的另一个侧面,彰显出诗人人格理想中的熠熠华彩。
另一首七言古诗《长安行赠叶讱庵庶子》,抒发了自己的志向高远。叶讱庵,名方蔼,字子吉,号讱庵,顺治十六年(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刑部侍郎。
叶讱庵是明代藏书大家叶盛的七世孙,江苏昆山玉山人,以清代学者、藏书家而闻名。他于康熙二十一年(年)去世,当时纳兰性德二十八岁。
叶讱庵被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敏,但在世未得重用,大有怀才不遇之慨。作为好友,纳兰性德作长诗送别叶讱庵的长安之行。诗中写道:
“……嗟哉人生何不齐,清者如云浊者泥。忽忆昆山叶夫子,磊磊落落随所栖。羡君著书穷岁月,羡君意气凌云霓。世无伯乐谁相识,骅骝日暮空长嘶。我亦忧时人,志欲吞鲸鲵。请君勿复言,此道弃如遗。闻道西山有瑶草,何不同君一采之。”
送别之时应在深冬季节,诗人在前面用了很大篇幅写了叶讱庵将去往的地方“长安旧是帝王宅,万户千门丽金碧”,如今怎样?“一夜雪深山尽老”,如席之雪花飞来“化作新泥遍周道”。哪怕是无官一身轻,也还可以侍讲学士或待读学士来教授王公贵胄的子弟们。
为安慰颇为失意的“叶夫子”,诗人劝道: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但高者如云之清洁,低者如泥之污浊,这是改变不了的。我还羡慕叶夫子你的际遇,可以在翰林院著书立说,这原是我毕生的理想呀,可世无伯乐,纵为千里马也只能“日暮空长嘶”而已。
我也羡慕叶夫子你的“意气凌云”,我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啊,也有着入世狂举,建功立业的豪情。但时世如此,也不要再讨论这个问题了,世俗人等热衷于追求的名利,我们大可弃之不取!何不一同采撷西山之瑶草?此物难得可贵呀。
这里诗人化用了汉代东方朔《与友人书》的典故:“相期拾瑶草,吞明之光华,共轻举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