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岳阳楼记》里面的句子,也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曲折奋斗的写照。我们因《岳阳楼记》而熟知范仲淹,《岳阳楼记》也因范公而光耀文坛,流传后世。
范仲淹,字希文,公元年出生在江苏吴县的一个贫苦农家。幼年丧父,随母亲改嫁到长山朱家,遂改名为朱说。及至年长,因不满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愤而离家出走,独自求学。但是坎坷而曲折的求学之路并未使其消沉,反而使其愈发刻苦。十多岁时,寄居在长山醴泉寺的僧房里读书,因生活拮据,他把仅有的粮食煮成稀饭,等到稀饭冷却后用刀划成几份,就点咸菜,早中晚各取一份充饥。每天刻苦读书到深夜,整整三年,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有名的“断齑画粥”的故事。
后来,他负琴携剑,浪迹远游,到应天府求学。昼夜苦读,每天以稀粥度日,生活一度没有着落。和他同窗的南京留守的儿子看他如此用功刻苦,便十分同情他,把他的情况告诉了自己的父亲。留守很受感动,特别嘱咐儿子多带一份给范仲淹,但每次带去的食物,范仲淹碰都不碰,以至于食物都发霉了。留守的儿子很生气,责怪范仲淹:“家父听说你生活清苦,特意让我带给你,你却一口不动,是何用意?”范仲淹抱歉的回答到“令尊的厚意我感激不尽,但我久已习惯食粥,如今突然享受精美的食物,将来怎么过吃粥的苦日子呢?”他在应天府学习了五年,“一度焚膏继晷,未尝解衣就枕,”获得了真才实学,培养了坚强的性格,在二十六岁时考中了进士。
在他做官后,忧国优民,时时刻刻为黎明百姓着想。在他监泰州西溪盐仓的第二年,突然海潮爆发,淹没了无数土地和村庄。他立即给发运副使张纶写了一封长信,建议在沿海一带新修筑捍海堰。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主持这项工程。范仲淹立即察看地形,规划道路,统率十几万人的筑堰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筑堰工地。
但是,正在工程顺利进展的时候,一场暴雨,海潮又发,不仅冲毁了已经筑好的海堰,还吞噬了一百多个民工的生命。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发生了日食。顿时谣言四起,说是范仲淹激怒了海龙王。对修筑海堰产生了动摇。范仲淹力排众议,再三陈述筑堰的好处。经过一番曲折斗争,一支声势更加浩大的筑堰大军,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在范仲淹和张纶的指挥下,经过一年多的修建,一条长达二百多里的捍海大堰巍然挺立在东海岸边,保护着千顷良田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有一年,江、淮、京东一带遭受了严重的旱蝗灾害,报灾的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范仲淹立即向朝廷写了一份奏章,建议朝廷派官员前去赈灾。奏章呈上很长时间,朝廷里面却一直无人问津。而在皇宫里边却仍然是一幅“朝朝暮暮摆酒宴,丝竹歌妓唱太平。”的太平景象。范仲淹愤怒至极,冒死面谏皇帝。他问仁宗:“陛下在宫中要是半天不吃不喝,该是什么滋味?眼下灾民遍野,口中无食,怎能置之不理,不加抚恤?”不久,仁宗就派他到江淮一带赈济灾民。他急赴江淮,每到一处,就命令官府开仓放粮,还动员豪门富户,献出囤积的粮食,救济灾民,拯救了千万灾民的生命,深得人民的拥戴。返回时,他还特意把灾民们吃的那种有毒的乌昧草带回朝廷,让满朝官员员和后妃贵戚们亲眼目睹,好让他们体恤百姓,提倡俭省。
范仲淹的用心何其良苦可得到的却是些奸佞小人的不满和暗算,宰相吕夷简一味纵容皇帝,迷恋女色,曾受到范仲淹的批评,一直怀恨在心。这时他在皇帝面前摇唇鼓舌,硬说范仲淹遍示乌昧草是对朝政的讽刺,是犯上作乱。于是,范仲淹被贬到陆州(今浙江建德县)。
当范仲淹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陆州,上任不足半年,朝廷又把他调往苏州。到苏州仅仅两个月,又被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在明州刚刚落脚,月余又被调走。一年之内,反复调动了四次,使他在颠簸流离中匆忙度日。但范仲淹是一个不畏权势,意志坚强的人,任何打击都不能使他屈服。每到一处,他就即刻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为百姓分忧解愁。
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出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身边有个叫阎文应的内侍官,仗着皇帝对他的恩宠,专横恣肆,胡作非为,陷害忠良,无法无天,假借皇帝的名义干了许多坏事,满朝文武谁也不敢碰他。范仲淹经过大量调查,写了弹勒阎文应的奏疏,列举他的种种罪状,诚恳地劝说仁宗皇帝,除掉这个误国乱朝、罪行果累的奸佞。他冒死上书,不准本就一直绝食。朝中官员无不为他捏着一把汗。但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宋仁宗还是狠了狠心,拿起御笔,批准了范仲淹的奏章,将横行多年的阎文应,削职罢官,赶出了皇宫。
正气伸张,范仲淹心情特别振奋。但吕夷简却对他更加恨之入骨。他先是派人游说,劝范仲淹休要再议论朝政。游说不成,又生一计,任命他为京都开封府的知府,想以繁重的公务缠住他,使他无暇议论朝政,尔后伺机罢免。但是,精明强干的范仲淹,以他渊博的学识、聪明的才智和从政的丰富经验,决事如神,不出几个月,便把一个混乱不堪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贪官污吏、地痞无赖,都不敢胡作非为了。于是,当时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朝中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同时,他照样严厉谴责吕夷简用人不公和他的种种秽行。吕夷简极为恼火,以越职言事、暗结朋党、离间君臣关系的真须有罪名,把他再次贬谪外地。
北宋王朝是一个不断受到外敌侵扰和屈辱妥协的政权。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年)十月,西夏统治者赵元昊,向宋朝的延州(今延安)环庆(今环县,庆阳)一带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北宋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危机关头,宋仁宗恢复了范仲淹天章阁待制的职务,并派他同韩琦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行动。
范仲淹接到任命,急如星火地赶赴同西夏对峙的前沿阵地。他看到了边将们个个软弱无能,畏敌如虎。特别是延州,这是敌人进出的咽喉要道,而守将却是一位须发皆白,走路还得人搀扶的垂暮之人,不觉大吃一惊。于是,他主动要求留在延州,守御边关要塞。
范仲淹从小喜欢兵书,尤其对《孙子兵法》深有研究,而且武艺超群,箭法娴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他一面上书朝廷,建议改革兵制;一面根据延州的地形和士兵的实际情况,认真练兵。
其应当时规定,部署统率万人,钤辖统率五千人,都监统率三千人,遇敌进攻,则依次由职务低的将领首先出战。范仲淹认为,不按敌之多寡强弱而按官职的大小为先后机械用兵,这是失败之道。于是,他把延州现有的一万八千士兵,分属六个将官,各率三千,平时负责训练,战时根据敌人兵力强弱相机出战,从而改变了不合实战的编制和用兵方法。
后来,范伸港又调到庆州,掌握环、庆一带的防御工作。
在那里,他抚慰羌人,修筑城堡,巡查前沿据点,提高了部队士气,有力地加强了防卫。
范仲淹在边防的年间,和韩琦一起,改革兵制,严明纪律,修筑城堡,刻苦练兵,招募百姓,开荒营田,爱恤士兵,安定边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西夏军队再也不敢轻举安动,使宋朝西北边防从危机中稳定了下来。敌人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士兵则歌颂:“军中有一范,敌人闻之惊破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这首著名的《渔家傲》,深情地反映了他日夜操劳,呕心沥血,发成丝,血化泪的艰苦军旅生涯和他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豪情壮志。
庆历三年(公元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并向他询问治国良策。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写出了革新弊政的十项建议。建议中,除了“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发展社会生产、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和增强防卫力量的措施外,主要在选拔,任用,黜贬和限制官吏方面,提出了大胆改革方案。他力主根据真才实学而不是恩荫来选拔人才;改变过去专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把考试的重点放在治国的策略上;按贡献大小而不是按年资决定官职升降,减少冗官,撒除贪官污吏。宋仁宗批准了范仲淹的十项建议,并颁布全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
但是,新政的颁布,触犯了上层官僚和皇亲贵戚们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攻击。他们纠集在一起,采用极其阴险的手段,极力造谣中伤,大肆诬陷范仲淹。致使这一旨在富国强民的“庆历新政”推行不到一年便以宣告失败而告终。范仲港再次遭贬,谪守邓州。
这时他已五十七岁。但他情怀激烈,以国事为重。庆历六年(公元年)九月,请守巴陵的朋友滕子京,请他写一篇重新修建岳阳楼的记文。范仲淹隔窗仰望明月,寂然凝虑,回顾毕生坎坷,思绪万千。于是伏案疾书,一夜之间,便写出了那篇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骈散结合,情景交融,寓意深远,气势磅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抒发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历来为人们所称颂。
范仲淹毕生节俭,当了参知政事(副宰相)仍不吃两样荤菜的饭,还常常把钱拿来周济穷人,致使子侄辈只能轮流换穿好一点的衣服出门。儿子娶妻时,听说儿媳想以罗绮为帐幔,他非常生气地说:“谁敢这样做,我一定要在院子里把它烧掉”直到晚年,他仍然保持着这种高贵的品质。他在杭州做官时,子弟们主张到洛阳为他营建一座华丽的宅第,范仲淹说:“一个人假若有了道义之乐,即使赤身露体地躺在漫天野地,心里也是高兴的。建造宅第的事,你们永远不要再提了。”
公元年5月,范仲淹不幸病逝。对他的去世,“四方闻者,皆为叹息。”宋仁宗亲书其墓碑为“褒贤之碑”谥文正。南宋朱熹评价他是“天地间弟一流人物”;明代方孝孺说他“世沌道难合,谤息名愈全”。他不仅为后代留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瑰宝。他的诗词散文,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他对塞上风光的描写,更是明健清新,脍炙人口,为世人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