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是晚清政坛最激进的改革者,被称为“中国思想界的彗星”,亦被视为晚清“诗界彗星”,他为了救民族国家于危亡,提倡新学,改良政治,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倡行改良主义性质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失败后,为警醒国民,不惜以身殉道,大义凛然。
他的诗文创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作品有《莽苍苍斋诗》二卷及补遗一卷,《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二卷)亦收入他的部分诗篇,现存余首,其中有不少篇什在思想艺术上均达到很高的水平,与他的文章、思想和维新变法活动一道,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谭嗣同国学根基深厚,学诗甚早,十五岁时即有《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五首》等好作品存世。他短暂的一生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诗歌创作上尽管数量不多,但其笔力纵横,才情十足,亦有突出成绩。
谭嗣同一生游历的行踪主要以父亲宦游的地点为主线:北京、甘肃、湖南、湖北,再延伸至周边地区:陕西、新疆、河南、江苏、安徽、上海、浙江、台湾等地。并且他一生中多次来往于上述地区之间,广泛的游历生活增加了他的生活阅历,也结交了许多豪杰志士,为自己学业的进步和将来的维新变法事业打下了基础。考察谭嗣同一生游历的踪迹,他曾经西北到达新疆,东南曾到台湾,其间涉足地区甚广,但在他的山水、纪行诸作中吟咏的对象却集中在甘陕至湖湘一线,偶或涉及其他地区风物,但相比之下,数量较少。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有志之士为救亡图存而不遗余力,报效国家、强国富民成为时代的主流。于是,抒发一腔热血和报国之志的诗歌自然成为这个时代诗歌的主体精神。伤时感事、爱国反帝的诗作继承中国诗歌爱国主义传统,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得以高扬。这类诗体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充满了浓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譬如《和仙磋除夕感怀》、《有感》、《狱中题壁》等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尤以《狱中题壁》—诗流传最广,最令读者倾倒。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决然赴死,浩气凛然,谭嗣同为自己的人格写下了最后的也是最具光彩的一笔。谭诗具有一种超拔不俗的气势,苍莽辽阔而又慷慨悲凉成为他诗歌的基调。
谭嗣同的诗歌中西合璧、艰涩怪诞的美学风格,即在深厚的国学根基之上用典寓意,信手拈来;或大量采用西语名词和西方事物、佛家语入诗。这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晚清时期,在时代思潮与国家民族形势的激荡之下,诗人顺应时代潮流,勇于探索的结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处在变革时期特有的现象。就其诗作来说,一方面是谭嗣同学贯中西、学养深厚的表现;另一方面,却使这一部分作品晦涩难懂,若非作者本人,便无从索解,从艺术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败的。
谭嗣同继承了屈原、李白以来的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传统,尤其深受近代龚自珍的深刻影响。钱钟联认为,“谭复生诗,代表当时浪漫风气,仿佛似龚定庵。”也就是说,近代由龚自珍所激发的浪漫主义文学潮流在谭嗣同这里得到进一步拓展。这首先表现在谭嗣同诗歌丰富的想象和绮丽的语言上。谭嗣同“十五学诗、二十能文”,并且在学诗道路上转益多师,勤学苦练,而最终能在诗歌创作上别具特色。以《怪石歌七古》为例,写诗人来到陕西商山,见到一块怪石。于是,他详细生动地描绘了怪石的来由、形象,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诗人将天地万物都化为诗歌意象。
观其所著《莽苍苍斋诗》、《秋雨年华之馆从脞书》,慷慨激昂、遒劲雄健之志士性格或隐或显,贯穿始终,于山水纪行、边塞田园诸作中,尤为显著。如《潼关》、《赠入塞人》、《秦岭》、《陇山》、《崆峒》等壮怀激烈,铿锵有力,俨然是诗人性格、气质的写照,成为志士之诗的显著特色。谭嗣同具有的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在那个危机四伏动荡不堪的时代,他依然能够自由而无所拘束的抒发怀抱,自吐心声。他的个性、胸襟、才华、阅历乃至世界观都在诗篇中自由地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