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儒家有学说曾经提到过,如果一个人贫穷到连饭都吃不饱的境地的话,那么自己活下来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只有一个人养活自己,那么他才能帮助其他的人。但历史上偏偏有这么一个人,自己穷困潦倒几乎要饿死在家中,他心中所想的笔下所所书写的却是这万里江山中的贫苦人民,这个人被我们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李白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有了诗圣这个称号,这个称号可不是白白来的,诗圣就是诗中的圣人。确实,就像李白的诗,写得再好,他终究像个酒中的仙人,抒发着自己的那种豪情壮志,而杜甫是不同的,他与后来的那些诗人也是不同的。他笔下是这苍生的疾苦,就算自己过得再不好,但是他所记录的却仍是这人间的沧桑,所以他是人中的一位圣人,只有圣人才有这样的心肠,能够关心着天下的苦难。与杜甫后来的遭遇所不同的是,他年幼时期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的,这种人生的大起大伏也给他笔下的诗增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小的时候他出生在一个非常好的家族之中,而且他的亲人也十分的疼爱他,因为家中富裕,所以很小的时候他就听过李龟年的歌,还看过当年唐朝最美的公孙氏的舞蹈。可以说他的少年时期就是一个走马章台公子哥的标配,但因为国家的变故,他终究变成了我们口中的那个诗圣。当时的他年少还不知道愁滋味,二十几岁的时候他来到了长安,希望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造福苍生。但是当时的现实却与他的想法完全不同。他考试并没有获得功名,而且在长安呆久了,连吃一顿饱饭都成了问题,这个时候的他也尝到了人间疾苦。在发生这些苦难之前,他遇到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偶像李白,两个人在当时祖国的山水间行走,偶遇了各地的诗人。经常两个人骑马在山间奔跑,遇到酒店就进去喝上几杯,两个人互谈理想,或者与那些诗友们相互比拼,谁的诗写得更好,可以说那段时光是杜甫人生中最美妙的一段时光。从来不担心什么功名利禄,也不为生计发愁,但是为了他自己的理想,他最终还是走出了那一步。杜甫后来穷困了潦倒了,朋友们该走的也走散了,这时候的他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他也明白了一个人活着究竟有多难。他那时的诗歌中,频频出现了我们熟悉的句子,四十多岁的杜甫在不惑之年才得到一个很小的官位,虽然这与他的期望差的太多,但终究还是有了能够活下去的手段。他前去看望自己的妻儿们,希望能与他们分享这种喜悦,但回家一看,自己的家的小孩子因为疾病和饥饿而死,这时候他痛心极了。他这时四十多岁,还有着一身才华,这样的一个人,竟然连饭都吃不饱,连家都不能维持下去,或许在别人看来,他已经是非常的惨了。但他却不同,他有已身推想到了别人,自己还有一些朋友时常接济,那其他的从一开始就穷困的人,究竟是怎么活在这世间的呢?他望着那些豪门贵族的盏盏红灯,连夜的歌舞声从那些高墙大院里飘出来,门外墙下的穷苦人却连一个冬天都熬不过去,这样让杜甫感到十分的心痛。不仅生活如此苦难,当时的国家也岌岌可危,由于安禄山的造反,当时京城动乱,杜甫也不得不带着自己的家属四处逃难。好不容易到了成都投靠的朋友,却不想朋友过段时间竟然去世了,这时候的杜甫确实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了,他只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长久的奔波让他一病不起,国家的各种战败的消息传来也让他身心俱疲,奄奄一息的他提笔写了最后几句诗,便含泪病死在了一条小小的船上。他一生写诗多达几千首,所写的都是人民的苦难,这个诗人之所以能被称为圣人,大概也是因为如此吧。他心中不仅有自己,还有着这个国家,那些人民,所以在我们的心里他担得起诗圣这个称号,所以千古诗圣,只他一人而已,你觉得呢?参考资料:《唐朝那些事儿》原创作者:苏白,严禁抄袭,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