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湯伯健康膳食研究院旻舒
近期频上热搜的湖南郴州“大头娃娃”事件里的宝宝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医院确认为“佝偻病”,郴州永兴县牵头成立专案组调查此事,医院也对涉事儿童进行了体检,最后事件调查结果出来了:经市级医疗专家集体综合评估,5名儿童不同程度存在营养不良、体重偏轻、身高偏矮、维生素D3摄入不足等情况,但头围均在正常值范围。看来,寻找一个患有“佝偻病”的“大头娃娃”还是蛮难的。
引起“佝偻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维生素D缺乏,投诉家长之一的朱女士说宝宝3岁多了,吃了2年多的倍氨敏蛋白固体饮料,最后导致了体重偏低。
今天我们且不谈导购人员如何误导销售,只跟大家分析下如果这个宝宝是以特医食品、或者婴配奶粉、母乳为主要营养来源,会不会引起维生素D缺乏,导致佝偻病呢?
一、GB已为食用2段婴配粉的宝宝维生素D缺乏免责
婴幼儿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维生素D需要量相对较高,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儿童佝偻病、出牙迟缓、骨骼变型、贫血、易患呼吸道感染等危害。
GB明确规定2、3段奶粉只能满足宝宝部分的营养需求,也就是说6个月以上的宝宝是没有一种奶粉能够满足身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的,必须添加辅食来补充摄入不足的营养。
二、世卫组织与中国执法机关对6个月龄后的宝宝食用的辅食合法性判定结果不一样
什么是辅食?
世界卫生组织对辅食的定义:指除了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或液体。
——摘自《临床儿科医学》
按照GB--辅食营养补充品国标的定义理解:
除了母乳之外,为了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而添加的其它食物都是辅食,包括家庭自制的如鸡蛋羹、蔬菜汤、肝泥等等,还有工厂生产的如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儿米粉、婴儿辅食营养补充品、甚至某些用固体饮料标准生产符合国标要求的如益生菌粉,都属于6月龄后可添加的辅食,这个定义和世卫组织的定义是一致的。
倍氨敏这款蛋白固体饮料,若给6月龄以后的宝宝食用,世界卫生组织会判定为一种辅食,中国的执法机关和媒体在这一点的判断上显然没有和世卫组织保持一致。
三、母乳喂养婴幼儿也存在维生素D摄入不足,但没人追究会不会得佝偻病
母乳中维生素D的浓度非常低,正常情况下,人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范围为0.5-1.5μg/L,产后0-6个月乳母每日泌乳量约ml,6个月后乳母每日泌乳量约ml,即使宝宝全部喝完了,大概能补充0.3-1.13μg的维生素D,跟10μg的适宜摄入量(宝宝需求量)相比还差的多呢,所以纯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不额外补充维生素D,发生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是很大的。
四、6-12月龄宝宝食用婴配奶粉也存在维生素D摄入不足风险,婴配生产企业也要小心“大头娃娃事件”
我们用2段婴配奶粉中维生素D摄入情况来做分析,数据来源于湯伯健康膳食研究院,调查了数据库中共个国、内外2段婴配奶粉,按奶粉%和80%满足不同月龄宝宝能量时维生素D摄入情况,统计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全奶粉喂养%满足中位数体重宝宝的能量需求时,6月龄有47%-62%的奶粉中摄入的维生素D达不到婴儿的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
7月龄有37%-53%未达到AI值;
8月龄有32%-47%未达到AI值;
9月龄有25%-38%未达到AI值;
10月龄有18%-33%未达到AI值;
11月龄有9%-29%未达到AI值;
12月龄有2%-4%未达到AI值;甚至还有1%的奶粉中VD摄入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值),有摄入过量风险。
但每一个孩子不可能一直只吃奶粉,考虑宝宝要添加其它辅食,只用奶粉供能80%时我们又分析了VD摄入情况:
从上图可以看出,当80%满足中位数体重宝宝的能量需求时,6月龄有89%-94%的奶粉中摄入的维生素D达不到婴儿的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
7月龄有82%-92%未达到AI值;
8月龄有77%-89%未达到AI值;
9月龄有71%-83%未达到AI值;
10月龄有64%-79%未达到AI值;
11月龄有60%-76%未达到AI值;
12月龄有30%-53%未达到AI值。
当80%供能时,未达到较大婴儿维生素D适宜摄入量AI值的奶粉比例大幅上升,由此可见,大部分食用婴儿配方奶粉的宝宝也必须额外添加其它辅食补充维生素D。
因此,只食用2段婴配奶粉的6-12月龄的宝宝,存在大面积维生素D摄入不足的风险。即使食用部分2段婴配奶粉,若没有搭配好辅食,维生素D一样缺乏。
五、特医粉也面临着维生素D的不足风险,只要误导消费者6个月龄后的宝宝不添加辅食,小心被追责
下面分析了6款适合乳蛋白过敏宝宝食用的特医奶粉的数据,按奶粉%和80%满足6-12月龄宝宝所需能量时,得出每日维生素D摄入情况,统计如下:
如上图所示,%供能时有4款奶粉存在不同的月龄维生素D摄入未达到AI值(10μg)的情况(红字部分)。
而80%供能时6款奶粉都存在不同的月龄维生素D摄入未达到AI值(10μg)的情况(红字部分)。
综上所述,不只是吃固体饮料会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吃母乳、婴配奶粉、特医奶粉的宝宝,6月龄后如未在其它辅食中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都会有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
这6款特医奶粉除了优博敏加都是国外生产原装进口的,价格并不亲民,而乳蛋白过敏又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很多家庭在负担不起特医奶粉的费用后会找国内的替代食品。
年以前部分拥有婴配奶粉生产资质的企业生产了特医奶粉,后被国家禁止生产。用固体饮料生产许可生产特医替代品开始盛行;年后,特医许可证开始发行,国家才开始禁止用固体饮料代替特医。在年以前,我国没有特医生产许可证,一些企业冒着风险用固体饮料或其他类别食品喂哺了数以千万计的特殊婴幼儿,未见什么“大头娃娃”,特医生产许可证颁发之后,却出来了未能确诊为佝偻病的“大头娃娃”。斯事甚是怪异!
郴州“大头娃娃事件”并没有确诊佝偻病患者,充分证明固体饮料虽然没有特医那么多微量营养素,但还不至于造成健康危害。至于家长,长达2年的时间,用蛋白固体饮料给宝宝作为主食,那是喂哺方法不对,没有对宝宝尽到责任。任何在6月龄后只吃奶粉和特医的宝宝,都存在膳食不合理造成的体重偏低等风险。
前段时间还有澳大利亚的议员发表言论,提议禁止中国人购买澳方婴儿奶粉,如果有一天国外的乳业巨头也像特朗普对待华为一样断供原料,禁止代加工,那该拿什么喂养你啊!宝宝。
没有垃圾的食品,只有垃圾的吃法。
固体饮料在中国暂时不可能作为婴幼儿的辅食了,婴幼儿的配餐难度大大增加,6月龄后的婴幼儿的营养需求将很难满足。6月龄后的婴幼儿的喂哺还面临着维生素A超过最高耐受量值的问题、脂肪供能比不足的问题、蛋白质摄入过高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几乎没有政府部门、企业去研究解决。婴配和特医视乎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因为监管得严,价格高,误导消费者认为价格贵的就是好的,宝宝吃得越多越好,其他食品都是垃圾,没文化真可怕。这一观念的盛行,必然会造成我国的婴幼儿严重的营养问题。通过对婴配和特医的营养研究,越来越觉得,政府发给他们的生产许可证倒像是“杀人许可证”。
科学的养育孩子是门技术活,今天的90后父母们应该都是读过书的人,请多学习一些营养搭配知识,避免孩子因为喂养不当导致宝宝出现不可逆的健康风险。也希望今天整理的这些资料对您有些许帮助,在帮宝宝挑选食物时有个参考,也祝每一个孩子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