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刘禹锡初心不忘,一世豪情
TUhjnbcbe - 2025/3/25 11:21:00
怎样根治白癜风 http://www.znlvye.com/

那一年,一代“诗豪“刘禹锡64岁。

万劫余生的他,晚景不算凄凉。避开了朝廷上波诡云谲的“牛李党争“,亦官亦隐于京都洛阳,平日里便是与多年老友们一起游游山水,诗词唱和一番。虽然眼疾、足疾缠身,倒也算自得其乐。

这一日,刘禹锡收到一首赠诗,诗是他的老友白居易所写:

咏老赠梦得白居易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二老同年,又多年相交,刘老自然是懂得白老诗中所写。想想年轻时携匡扶社稷之志白衣入京时的无限风光,想想这一生官场失意屡遭贬谪的际遇,再看看如今的老病残躯,很难让人不心生唏嘘颓丧之气。

刘禹锡很快回赠了白居易一首:

酬乐天咏老见示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老回赠之诗的前六句是对白老赠诗中人生老态的补充,但一生豪阔疏朗的刘老却并没有对人生老态表达过多的消极慨叹,相反他笔锋一转,后六句则对“年老”进行了颂赞,尤其最后一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是表达了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气,令人为之一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岁,二人皆诗文俱佳,被世人并称“刘白”。这“刘白”二位都曾在年轻时立下匡国救民之志,也都因政敌打压仕途坎坷。相比起来,刘禹锡的官场遭遇比起白居易还要更坎坷些,主要是因为在遭遇政治迫害时,白居易更多地选择了明哲保身,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而刘禹锡则像只“打不死的小强”,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始终保持着激越豪壮的昂扬斗志。

这也是我更喜欢刘禹锡的原因。

禹锡玄圭,告阙成功

让我们将目光移回到大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年),那一年,刘禹锡出生于父亲刘绪任盐铁转运副使的嘉兴。据说其出生前一年,刘母卢氏梦到大禹送子,所以根据《尚书·禹贡》中“禹锡玄圭,告阙成功”一句,取名禹锡。及至成年,刘母又给他取字梦得,据说这“梦得”二字取意自殷高宗武丁做梦得傅说为相的典故。由此可见刘禹锡的父母对他寄望颇高。

刘禹锡出生时家庭虽然并不是豪门望族,但据说他的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没错,就是刘备的祖上),想来当年汉高祖刘邦拔剑斩蛇之豪壮基因或多或少有些传承。而刘母卢氏出自范阳卢氏,就是出过“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那个望族,这又或许是刘禹锡文采斐然的基因来源。

刘禹锡少年时便在父母的严格督促下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他聪明又勤奋,加上在父亲的帮助下得到了有名的诗僧皎然和灵澈的指导,这为他以后在诗词方面的卓越成就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但少年时的刘禹锡一心匡扶社稷,救国济民,因此他刚刚及冠便匆匆奔赴京城,开始朝着他梦想中的成为一代贤臣的目标而迈进。

初入京城的刘禹锡意气风发,很快结识了韩愈、柳宗元、李绛等一批才俊,并且其才华也被朝中大臣所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禹锡初心不忘,一世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