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24 0:23:00
盛唐时代的中国,国力空前强盛,社会风气开放,因此诞生了许多充满豪情壮志的文人群体。他们动辄以王侯自居,既体现了对国家的未来充满希望,也体现着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个时期的优秀诗人,像星辰一样灿烂,也像星辰一样繁多。可是,直到盛唐时代结束,真正封侯的诗人只有高适一人。其他诗人的命运则坎坷得许多。天宝年间,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众所周知,唐朝的国力也随之迅速下降。叛乱的人士在文人面前展开杀戮,将血淋淋的现实摊开在他们的面前,不可谓不惊悚。然而,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高适正是从安史之乱中崛起,建功立业。他三十二岁那年,曾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遗憾落第。他年轻气盛时,也曾跟着李白四处漫游。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走出书斋,辅佐名将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陷后,他又继续向西,保护仓皇逃窜的唐玄宗。他因作战勇敢,此时才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封官加爵。直到唐肃宗时期,皇帝欣赏高适的才华,敢于直谏,最终高适成功获得领兵的大权从一介文人,到建立军功,直到成为显贵,他这一路走得艰辛,也极危险。然而,为什么封侯的文人只有他一人呢?我想,跟以下几个原因是分不开的:首先,高适有极强的功业心。在国家强盛时,他也有过浪漫情怀。然而他并不沉湎于四处漫游,他及时地争取科举考试,虽然最后失败了。当科举之路走不通时,他又争取军功。总而言之,他总是在四处寻找机会,并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放弃了。其次,高适是个极善良的人,他带兵打仗时,十分体恤士兵。他那首著名的《燕歌行》,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他并不是一个好战的人,尽管他非常想建功立业,但他也理解戍边将士的辛苦,他敢于痛斥循环作乐的上级军官。试问,这样的统帅,哪有士兵不会听从呢?所以,作为一名统帅军官来说,高适绝对是优秀的。最后,他敢于向现实“低头”。当李白将人生设计得过于理想化,四处碰壁,高傲地离开宫廷时,我们对于他的人格魅力十分钦佩。而对于高适这样的,即使是吃苦、碰壁也不畏缩,及时低头,及时顺应时势转变努力方向的人,我们也应该表示佩服。曾有一碗毒鸡汤说,有百分之九十的人是不能实现理想的。或许是因为不够努力,又或许是因为努力的方向错了,总之,崇高的理想太遥远,实现它太难了。或许,高适封侯的经历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既要坚定,不能退缩;又不能太过于耿直,也要适时地调整目标。那个辉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那些璀璨的文人也不复存在,但他们的精神会通过诗歌代代流传。参考资料:《中国文学史》原创文章,严禁抄袭,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