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人类上天下海各显神通,为啥入地却拖了后
TUhjnbcbe - 2025/2/22 9:31:00

01豪情壮志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是毛伟人在年写下的豪迈诗句;上穹天揽月、下深海捉鳖,实乃人类探寻未知世界之快事,只要努力登攀,总有一天可以做到。

事实也确实如此:

年1月20日,美国“迪里雅斯特号”载人深潜器用4小时4分钟,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米位置,创造了最深的下潜记录。

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登月,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脚印。

美国人在这方面的确厉害,不过,我们中国人也很优秀,作为后来者,也迎头赶上,还颇有反超之势。

年11月,我国“奋斗者”号成功座底马里亚纳海沟,创下中国载人深潜米新纪录,标志着中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年12月,我国嫦娥五号探测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年,我国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天舟系列货运飞船等组合的天宫空间站基本建成,不出几年,将成为唯一在轨运行的空间站。

身为中国人,看了这些翻天搅海的成绩,肯定是骄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不过以上这些的超大型科研活动,无论中美都少了一项内容,那就是“入地”;照理说,我们脚下的大地,和我们最亲、最近,也是最想、最易了解才对,然而人类对地球大地的探索,虽孜孜不倦地一路走来,但到了现在,对脚下的这片土地知之甚少,甚至未及皮毛。

02探知地球

地球是个直径达1.28万千米的大圆球,当很多人从课堂里学到这段知识时,总会突发奇想或者也曾听人谈论起,从中国直直地挖一个洞下去,洞的那头会是美国还是巴西?或者其他什么地方呢?

挖洞之举虽只存在于臆想和玩笑中,但也不免会让人思考起地球里头究竟是什么、有什么?该不会全是石头吧?

当然不是,我们从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我们无法钻探进入地球内部,那地球这样内部构造又是如何判定得来的呢?

这得归于地震波的功劳,人们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发现地震发生时,会从震源区传来一系列波动,即地震波。这是由于震中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与旋转运动,这种扰动形成了一个波源,又因为地球介质的连续性以及物质的相互作用,这种波动就会向四周传播开来,可以传得很远很远;波源每振动一次,波就向外传播一次,地震波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唯一能够穿透地球内部介质的物理波。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称为体波,沿地球表面传播时称为面波。面波相对于体波有一个显著的传播特点,它只沿着地球表面传播,而离开地球表面向下时便迅速衰减至消失。

根据传播路径和方向划分,体波主要是直来直往的纵波(p波)和蛇行前进的横波(s波);通俗点理解,纵波就是造成上下运动,横波就是造成左右摇晃,而面波则是由纵波、横波综合而成,故其对建筑物破坏性最大。

纵波能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横波却不能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原因是流体与气体的分子间距大,不能承受剪切变形作用,故不能成波。在传播速度上,纵波最快,横波稍慢,面波最慢。同时,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频散,特别当通过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会发生透射、折射与反射现象。

正因为地震波的这些物理特征逐渐被人类中的精英们所知,从而为人类认识地球内部的构造提供了可能。

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一次地震研究中,偶然发现地震波速在欧洲大陆下近5公里处的传播速度突然发生跳跃性变化,纵波速度从7.0km/s突然变化到8.1km/s;横波速度也从4.2km/s突然增加至4.4km/s。同时觉察到地震波在地下50公里左右的位置发生了折射现象。

敏锐的莫霍洛维奇认为有可能是该深度处的物质成分与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地方也许存在一个不连续分界面。后经过科学分析,他于年提出了地球内部分层的学说,即地球内部存在一个分界面,将地球分为内外两层。内层和外层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地幔与地壳,后来为了纪念他,这个分层面被命名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莫霍面的发现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人类利用地震波认识地球内部拉开了序幕。

同时期的地震学家从大量地震数据中发现,大地震发生后,在距离地震震中10度~14度的范围内记录不到地震纵波信号,存在一个“P波阴影区”,于是他们猜想,这是由于地球内部还存在其它的分层结构,从而扭曲了地震波场。

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根据这一影区的存在,确认了地核的存在,并测定了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界面,即后来的“古登堡不连续面”,定位其深度约为千米。在此界面处,体波中的横波分量突然消失,纵波分量发生了折射,且速度大幅下降,并且从横波不能在液体介质中传播这一特点,推断出地核是液体。

年,奥地利地震学家康拉德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在地壳中还存在有一次级不连续面,即康拉德面,它是“花岗岩层”和“玄武岩层”的分界面,在地壳中平均深度约20km(指陆地)处。不过,自年代以来,,康拉德不连续面在地质学家间争议不断,其确切地质意义仍旧不明确

年,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了地核不是单一的熔融球体,而是有物理状态相当不同的内核和外核两层结构;后来,内外核中间的过度面被称作莱曼面。

至此,地球内部最重要的几个界面地壳、地幔、地核分别被确定,它们都是借助地震波观测记录进行推断的,各层次的大致方位和特性可参见下图。

地震波除了在全球尺度上帮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外,在地壳浅层的中小尺度能源矿产资源勘探中也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因为相比其它地球物理方法,地震勘探方法具有最高的精度与成像分辨率。我国的大庆、胜利、长庆、辽河、塔里木等大油田都是利用地震勘探发现的。近年来,在新型替代能源的探索上,如可燃冰、干热岩等新能源的分布情况,也是通过地震勘探方法查明的。

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科学家们根据地震波的各种效果推断出来的,至于是不是百分百如此,准确性有多高,谁也不敢打包票,毕竟人类及设备只是在打井采石油时才挖几个深洞,尚没有也无法进入地球内部,来个实地验证,眼见为实。

地底下的未知世界,充满着诱惑,召唤这人们去了解、去验证。

0莫霍面计划

年,由美国百科学会牵头,提出了代号为“莫霍面钻探计划”的钻地计划,目标是钻穿地壳,到达地壳与地幔交汇处的边界,也就是所谓的莫霍面,采取岩石样本,为地球的资料作补充。。该计划拟分三个阶段进行,项目投资亿美元。

地壳是地球最外一圈的岩石硬壳,其范围从地表到莫霍面,整个地壳平均厚约17公里,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约6公里,最薄处不到5公里;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5公里,最厚处可达70公里(我国青藏高原)。

1年,美国最后选定墨西哥海岸、瓜德罗普岛附近海域进行钻探,主要是考虑到大洋深处的地壳相对较薄,可以较快地挖到莫霍面,采取到里面的岩石样本;但是从洋底开挖,劣势也很明显,地壳最薄的挖掘点往往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深海里挖井,作业难度可想可知。

由于当时缺乏精准的定位系统,当时的工程师们剑走偏锋,他们在库斯勒号钻探船底部周围安装了一圈螺旋桨,用于调整船舶位置,尽最大可能让船只一直呆在原位,以保证钻探设备不会位移。

项目初期的实验性钻探还算成功,取到了水下米深的岩石(玄武岩)样本,但之后钻探就有点力不从心,钻探的难度远比想象的要大,用当时一位现场地质学家的话来说,这个项目相当于站在高楼上拿着一根又细又长的干面条朝着楼下的柏油马路钻孔。

几年下来,耗费了万美元后,也只钻到了海底以下18米,钱花掉这么多,项目进展却异常缓慢,照此下去,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可能会是个无底洞,原先预算的亿美金可能只是杯水车薪。为了项目能长期继续下去,科研团队向美国众议院申请资金,因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原因,美国国会并没有批准。于是,在6年“莫霍面钻探计划”正式停工,算是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04科拉超深井

面对竞争对手美国的挖地计划,原苏联不甘落后,随后不久就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代号“地球望远镜计划”挖地项目;按照这个计划,将在阿塞拜疆、科拉半岛和乌拉尔实施三口超过00米的超深井和15口超过米的超深井,苏联人当时的口号是“挖穿地球”。

这个宏伟的探地计划,一是面子工程、竞争产物,原苏联想在包括地内探测、太空探索等方方面面力压老对手美国一头,证明其科技实力和体制优势;二是通过钻入从未到达过的地球内部,获取各地层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地理、地质、矿藏等的多方面研究,寻求可利用的科研、经济、甚至军事价值。

苏联的这个“挖地球”计划中,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莫过于在科拉半岛上挖得超深钻井(简称科拉井),科拉井井位可是原苏联地质专家耗时5年多,于年才最后选定,具体位置在科拉半岛上的摩尔曼斯克州扎波利亚尔内市以西10公里的佩琴加地区。

苏联那么大,为什么偏偏选择在这荒凉冷僻之地进行钻探超深井呢?这就涉及到科拉半岛及科拉井井位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

科拉半岛位于苏联的西北部,其背面是巴伦支海,东南面则是白海,岛内绝大部分都位于北极圈之内,岛上广布冻土。覆盖科拉半岛、芬兰、瑞典和挪威等地的波罗的地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基岩之一,大约形成于0亿年前。科拉井位于这个地盾的东北部,数亿年的水、风和冰川侵蚀,覆盖在古老地层上的沉积物很少很薄,若在这里钻15千米深的井,最有可能看到通常隐藏在25千米或更深陆壳中的前寒武纪携矿地层,可更容易得到有关原始地球地质构造的成果。

该项钻探任务的目标深度为15公里,钻透地壳上层,到达地壳和地幔相接的莫霍面并取样。这个深度对于当时的科技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财大气粗的苏联并不在乎,敢想就敢干。

科拉井这项“入地”计划由原苏联地质部部长亲自带队,吸收了全苏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投入的金钱和科研人员可以不设限,原苏联给这些精英科研人员的月薪达到了当时苏联大学教授的年薪,并且还在莫斯科市给他们每人送了一套房子。

根据所设定的深度和选择的地理条件,苏联计划在科拉半岛钻个孔,按照预计,科拉超深钻井完成后,钻井现场要建立永久的实验室和观测站,进行各种地质和地球物理领域的观察实验。

他们为这项钻井计划成立了16个科研实验室,制定了项任务,对外公开的最主要的四项任务是:

1、弄清科拉地区太古代结晶基底及富镍的早元古代杂岩的深部结构;

2、查明大陆地壳内地震界面处的地质性质以及地下热状态、水和气体等情况;、获取最完整的岩石物质成分及其物理性质,康德拉界面、莫霍面的资料;

4、完善超深钻井必备的钻井工艺新技术和深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

美国“莫霍面钻探计划”的失败,更让苏联人踌躇满志,势在必得。经过长期的精心准备,一切就绪,所有钻井设施、厂房、配套的生活园区都建设完成,这里不仅有实验室、科研站,还有工业卫生设施、浴室和急救站,以及迎合工人白天和夜生活的小卖部,可见他们做好了长期驻扎的打算,不成功便成仁。

05开干了

时间来到了年,也是列宁诞辰年的年份,为了纪念革命导师列宁,苏联当局决定正式启动科拉超深钻孔工作;当年的5月24日,钻机开动了,一场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工程壮举,在北极圈内的冻土上徐徐展开。

从理论上说,地底钻探本身并不算是复杂的工作,也不需要航天那样的高科技,需要的只是一台旋转转机,一根非常牢固的钻杆,一个非常坚硬的钻头,将这三者安装在一起向地底挖掘即可。

其实,钻探不只是体力活、机械活,更是科技活。首先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就会给钻探带来难度。钻探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地层和复杂情况,如地应力集中、地层压力异常、地层破碎等,这都可能会导致钻井效率低下以及钻井事故的发生。其次,钻探使用的钻杆其实大概只有几米,然后由一根又一根的管子接起来,在井下钻探的过程中,钻杆要承受拉伸、压缩、弯曲、扭矩等复杂载荷的作用,保持竖直不发生偏斜的确很难。

好在苏联当时的钻井技术已经十分了得,在最初的挖掘时还是比较顺利,他们的Uralmash-4E系列钻机完成第一阶段钻探,原设计钻探米,实际达到了米;虽然挖到米的时候遇到了较深的岩层,给当时的挖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不过毕竟有16个实验室技术支持,因此米的难关很快就被突破了,这是该设备达到的最深纪录,也让科拉超深钻孔一举成为了当时欧洲最深的钻孔。

在苏联开始项目的两年后,美国也开始了俄克拉何马州的伯莎·罗杰斯钻孔。与苏联不同的是,它由一家商业公司发起,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寻找天然气。这家公司仅仅用了1年半的时间就钻到了米,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这自然让苏联很被动。

苏联方面,在突破了米的深度就意味着已经钻过了坚硬的花岗岩层,再往下估计就是不太坚硬的层状岩石层了,但地压和地温却明显升高了好多,于是技术团队拆除旧钻机,换上了乌拉尔重型机器制造厂生产的最新式钻机(Uralmash-00),继续开钻。

在层状岩层中有着不规则的空洞,钻柱经常会被岩石卡住,钻头在提升过程中时常掉落;但是工作还得继续,所以到这一阶段之后,继续往深了钻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工作进展缓慢。。

到了年6月6日,科拉超深井终于钻到了4米,打破了之前由美国罗杰斯钻洞保持的米深度纪录,正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深的钻井超深井。

0年7月,科拉钻井突破00米。

2年,钻洞深度达到了米,超越了世界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米)。

年钻孔深度达到米,真是可喜可贺啊!算是苏联人为即将到来的4年莫斯科国际地质大会献上最强贺礼,得好好庆祝、风光一下;苏联专家、科研人员为了准备地质大会,暂停了科拉井的挖掘工作,直到4年国际地质大会召开结束后才恢复工作。

结果是乐极生悲,差不多闲置了一年的钻探重新开工后,仅下钻66米后就出事了;4年9月,钻井内米处的一根钻柱发生断裂,无论用啥办法都取不上来进行更换,下面米的井孔被钻杆占据着,继续原孔开钻已不可能;经高层研究批准后,只好从米处的侧边重新向下钻进(钻井专业称为“侧钻”)。

这时候,工作人员还是很乐观地预计,该钻孔深度将于年达到0米,到年达到00米。

06壮志难酬

又过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9年,侧钻孔也达到了米深,比原计划年完成00米的目标还有近米的距离,而此时井底的温度已经超过了°C,远高于预期的°C。

此后钻探的困难超乎想象,极其高温的作业环境,再加上钻机在钻孔时也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这让设备耗损更加严重,特别是钻头磨损特别快,要继续深挖,只得频繁更换钻头,换一个钻头的成本都需要上万美元;长达十几千米钻杆的提升,以及更换钻头再重新下井,是最消耗时间和人力,几天下来,工作人员除了更换钻头之外,根本无暇再去做其他的事情。

钻孔进度越往下,钻孔的效率越差,即使工作人员不断释放有降温润滑作用的钻井液,也没什么减缓,设备及钻头在地下工作一定时间后就开始脆化;除了钻头以外,钻杆和马达、套筒都需要超高强度,不然很难进行更深的探测,同时还需要不受干扰影响的设备来记录钻孔内的情况,以当时的科技发展程度来看是很难做到的,即使是现在也是个难题,钻井工作陷入举步维艰境地。

另外,专家预计深度到00米的地下位置,温度可能会超过10度,若没有新技术、新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出来,这几乎是一项不可完成的任务。

天字号的钻地计划,虽无比艰巨、困难,但依然挡不住苏联科学家的热情和幻想,他们从没想到过要放弃。在00多米的深处,他们尝试过4套不同钻进路线和方案,意图突破这个难缠的地层。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们伟大的苏联这个国家先顶不住了;1年8月,随着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先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苏联开始解体,当年年底,苏共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彻底解体。

2年,这项被原苏联人喊为挖穿地球、打造地球望远镜的计划也不得不随之停止,俄罗斯军方北方舰队接管了科拉半岛,一夜之间大部分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撤场;这时候钻洞深度已经达到了米,这个数字成了历史停留,直到如今。

虽然后来俄罗斯继承了这项计划,也有一家石油公司非常想赞助这个项目,但考虑到这是一个费时、费工、费钱,还不一定能取得多大的科研成果项目,日子并不好过的俄罗斯对此不再感兴趣,只是保留之前的剩余资金和小部分科研人员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到年,科拉超深钻孔项目被正式关闭,科学研究彻底中止,俄罗斯官方给出的理由是经费不足。到年,钻探地址被废弃,设备被拆除,地面建筑被破坏,科拉超深钻孔被军方用重达12吨的钢铁井盖彻底封闭钉牢,历时4年的科拉井计划全部落幕。

年,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科拉科学中心地质学院院长的评估,若想重启该项目,初期投入至少需要一亿卢布以上;鉴于不可知因素,暴露于一堆建筑瓦砾中的科拉钻井一直封存至今,任凭风雨侵蚀,与曾经的辉煌反差实在太大了,留给世人的是无尽遐想和不甚唏嘘。

落幕并不代表着完结,数不尽的科拉井幕后故事在不断上演、疯传。

07神乎其神

据后来俄罗斯媒体报道,在撤场时,所有参与科拉钻井项目的科研人员全部保持了沉默,军方不许他们对外泄露任何有关项目的科研结果;军方管控和科研人员的态度,难免引起了外界更大的好奇,不断有好事者按照“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做出了种种诡异猜测、恶搞,认为在挖掘过程中很可能触碰到了地狱之门,才不得不停工封存,并且传得神乎其神。

9年4月1日,芬兰一家叫Ammennusastia的小报刊登了一份读者来信,报道了一桩惊天怪事。

故事是这么讲的:

前苏联著名地质学家迪米尔·阿萨戈夫博士正同其他科学家、工人们,在西伯利亚西部一处偏僻地区进行钻探工作。钻探开始时,一切十分正常。但到了大约九英里深,那个钻探机器突然转得异常剧烈,显示出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空间。

根据温度感应器显示,那里的温度高达华氏二千度,而当工人们将钻探针收上来时,更吓一大跳的是,随着那洞口喷出的高温气体,一头长有獠牙,眼神充满邪恶的巨大怪物,从里面飞了出来,它就像一头发狂的猛兽,不停高声尖叫,转瞬间便消失不见了。

在场的一些工人转身跑了,但他们决定留下来找出原因;稍后,他们将一台耐热拾音器送下洞去,同时还放入了其它类型的传感器,没多久就收听到阵阵凄厉悲惨的惨叫声,仿佛有数不清的人正受到极大的痛苦;随后,突然听到一声自然界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强烈爆炸声,此后的数天里再也听不到任何声响,现场的研究人员说,声音听起来像地狱里的罪人。

再后来,各种怪事接连出现,比如会出现莫名奇妙的断电,会突然出现大量地下水涌入,下井的钢丝绳被齐整地剪断;反正,要多怪就有多怪。

当事人阿萨戈夫博士后来还信誓旦旦地说:我们都对这种种发现感到万分震惊,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过去不相信有天堂或地狱之说,但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现在却不能不确信有地狱存在。我们都知道所见所听的绝不是幻觉,当时已将这些哀叫声用录音机录下,可证明我们并非无中生有,我们打开的也许就是地狱之门。幸好,我们现已将那个洞口封好,留待有关方面调查。很明显,我们发现了一些不合理也不能解释的东西,但前苏联官员对此事没有任何评论。

那个年代互联网并发发达,但这种夺人眼球、闻所未闻的小道消息还是很快就传开了,还越传越神,并且在9年年底,美国电视公司三一广播网还曾专题播报过此事;再后来,传说变成了科拉超深井是"城市地狱深井"的源头,并配了清晰的现场图片;望着那巨大无比、深不可测、充满神秘诱惑的大深井,传说似乎让人不容置疑。

这个城市地狱之井的传说,至少自7年以来,便一直在互联网上流传,人们对此热议不断,还引申出更多的质疑、热议、猜想。到了年,网络上出现了一段时长40秒的原声录音,听起来十分毛骨悚然,有人煞有介事地说它就是当年的所录的“地狱之音”,这更进一步刺激了科拉深井就是“地狱之门”的传说。

明眼人当然知道,这不过是个胡编滥造的恶搞故事,但不妨碍人们茶余饭后对科拉超深钻孔的津津乐道,毕竟不发生点稀奇古怪的事似乎对不住这个地球第一深井。很多人都认为停止钻井的官方理由“经费不足”不可信,反而更愿意相信是井内出现了一些超自然的现象,迫使钻探工作不得不停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升级版的传说又来了。

年,由俄罗斯、美国、欧盟空间局、日本、加拿大组成的联合地质生物考察小组再次进入科拉钻洞工厂,让他们惊愕的是科拉钻洞的12吨重钢制大门居然被打开,大门内面严重破损,向外拱出,外侧爆裂。钻洞口周围布满密密麻麻的印记,洞口飘出蓝绿色烟雾,并伴有不规律响声。科考队用地质探测器对钻洞口进行激光扫描,发现科拉井内部比2年最后一次钻探变深米。超声探测器探测后结果显示钻洞内部仍有哀号哭喊声和巨大爆炸声。

负责保卫工作的俄方军事人员,用烟幕降雨清除了洞口不明烟雾后,有专家组5人和警卫人员5人进入地下,至米初深层的第一平台地底实验室时,有带状不明波动光亮出现,并伴有空洞的回声。有两名工作人员和名警卫在进入地下5分钟后倒地晕厥,工作人员紧急上反地面,有蓝色火光自地下深层喷出,2人当场死亡,一名军方人员受重伤。洞口出现钢架崩塌,不过有17人侥幸出洞。

消息立即被俄方封锁,秘密安葬了遇难的工作人员,专家组被送往莫斯科治疗。而后,俄罗斯将科拉钻洞再次封闭,洞口用钢筋混凝土和钢水封死,周围50公里划为军事禁区和禁飞区,禁止任何车辆、行人、飞行器进入。此次考察的参与者加拿大科研人员奥穆雷·德克杰·安德烈为此撰写了一部名为《记科拉钻洞考察记》的书。

08不信邪乎

科拉超深钻是前苏联的一个秘密项目,为何会出现在芬兰的一家报纸上?有较真的人,对“地狱之门”故事和录音的出处来了个刨根问底般的细究,最后发现,原来是那家芬兰小报的一位职员在一本宗教刊物上看到了有关地狱之门的传说,他结合道听途说的前苏联科拉超深钻孔项目,发挥想象力编成了这则匪夷所思的鬼怪传说,在愚人节时给发表了;原来只不过是想恶搞下,顺便促进报纸销量,满足下人们的猎奇之心,没成想这瞎编的故事会传得这么广。

其实,这些故事漏洞百出,首先位置不对,科拉井是在原苏联西北部的科拉半岛上,而不是在西伯利亚西部,二者相差数千里;

其二,科拉井深处地温最高约摄氏度上下,而不是更吓人的华氏度(约1℃);

其三,经过仔细分析、对比,发现这段所谓的‘地狱之声’只不过是由一段电影声效合成,很多片段重复又重复,这部电影是年摄制的恐怖电影《BaronBlood》;

其四,传得有鼻有眼的阿萨戈夫博士、加拿大的安德烈等人,始终未曾露面过,也查不到他们本人,大概率是杜撰出来的人物。

其五,更夸张的是偷梁换柱,为了视觉冲击效果,现在网络上流传的关于科拉超深井的图片几乎都是错误的,它们摆放的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米尔内钻石矿场的(或者称和平钻石矿,直径约米,深约米,根本算不上深井);而真实的科拉超深井洞口其实很小,其上部直径为92cm,下部直径仅有21.5cm,这么小的井孔,哪能折腾出传说中的那些人和事呢!

不管这些传说是如何生成、演义的,都纯属无稽之谈,不过,它们无疑长期为科拉钻孔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面纱,更使科拉深井的知名度闻达世界。

09成果显著

传说归传说,大可一笑了之,置之不理,不过,严谨的科学态度还是必须有的,那头尾干了40年,挖了米深的科拉井到底获得了那些成果呢?

据后来陆续透出的消息,科拉井的成绩相当不错,它是原苏联继空间站、深海勘探船之后的第三大科研成果,一直是俄罗斯科学家的骄傲。主要成果有:

1、上世纪初期,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数据猜测地壳的组成部分。他们认为在地下-米处,存在着一个不连续面,当时科学家判断是岩石产生变化,应该是花岗岩转变为玄武岩。但科拉超深钻孔表明此深度仍然是花岗岩,不存在玄武岩,只是花岗岩的形态出现变化。另外,科学家从科拉超深井千米处获取的岩石,同苏联月球车采集的月球土壤,成分居然是一样的。

2、在米深的岩石层里,科学家竟然发现有水的存在。当然,这些并不是普通的地下水,而是在地底极大的压力下,氢和氧原子被强压成水的结果,由于不透水的岩石隔断而无法到达地表。

、在了米的深度,科学家探测到有机气体和水分,通过提取的岩石样本化验,结果发现了24种微小的浮游生物化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的环境中居然保存得完好无损,实属惊喜。这些化石的历史超过了18亿年,这也意味着在远古时期这里的岩层曾经非常接近地面,只是长年的地壳变动后成了地底岩层。

4、根据以往的认识,从地面往下到地壳层面,深度每下降米,温度就会高摄氏度左右,到达地下1万米时,温度应可高达00多度了。但这次钻地探测表明,地下米深处的地温只有摄氏度,与理论值差异不少。

5、当钻探深度达到米时,钻头钻进了一个含有黄金和钻石的地层。取出的岩芯经分析表明,金含量居然高达80克/吨。要知道金含量达到4克/吨的金矿层就具有商业开采价值,地球表层中很少能找到金含量超过10克/吨的矿层,相比之下这里几乎是金子的宝藏。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地球在形成之初,绝大部分金元素沉降到了地球内部。地球内部岩石的黄金含量虽然很高,但完全没有开采价值,因为地下万米深处的开采成本远大于黄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不过,还是有好事者编造说,苏联依靠贩卖这一地层的黄金发了一笔“横财”。

10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事实上,到了今天,一些“后起之秀”纷纷跳出来说打破了科拉井的深度记录。

年,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达到了米。

年,俄罗斯在库页岛的OdoptuOP-11油井达到了米。

年,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的“世界之最”钻井达到了00米。

年10月24日,阿联酋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打出了深达米的钻井,创造了最长油气井的新世界纪录。这个井是由我国东方电气集团所属东方宏华制造公司完成的。

表面上,这些以开采油气为目的的钻井一个比一个牛气,实际上,这些油井只是胜在总长度更长,他们基本都是斜着钻探甚至是在地下某个深度水平钻探的,比如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其垂直深度仅为米。因此,以实际的垂向深度计算,科拉超深钻孔SG-依然是目前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工产物,也是世界上最深的纯粹以科研为目的钻探井、参数井。

“科拉超深井”只钻到米,没达到预期计划的00米,这个深度也只是穿透了波罗的海大陆地壳的0%的厚度,离莫霍面还有很大距离,如果把地球比作大苹果,科拉井甚至连苹果皮都还没有凿穿,从这个层面科拉超深钻探测算是失败了。

但这失败的结果并不影响科拉井的伟大,它从地下带上来的无数岩石样本,对地质学领域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人类探测地球内部构造的一次大胆尝试;有了科拉井的这个开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定会把我们的家园—地球研究个通透明白,和世上万物更好地取长补短,和谐共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造物主的宠儿—人类,加油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类上天下海各显神通,为啥入地却拖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