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司马迁因为力挺李陵遭受宫刑,李陵到底是怎
TUhjnbcbe - 2025/2/21 21:14:00

1.李陵生平简介

李陵(前—前74年),字少卿。出身陇西李氏,将门虎子,名门之后。其生命轨迹跨越武、昭二朝。李氏一门,三代忠良,在西汉对匈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李氏家族却是历史上有名的悲情家族。祖父李广自结发之年便积极参与抗击匈奴之战,一生历大小七十余役,骁勇善射,“飞将军”之名威震匈奴,然而命运不谐,往往兵败垂成,或胜而无功,难以封侯,结局更是饮恨自杀;父亲李当户未至而立之年便战死沙场,留下遗腹子李陵;叔父李敢虽壮年即获封,然因将父亲之死归咎于卫青而伤之,惨遭霍去病射杀;至李陵败降匈奴,李氏一门声颓族灭,令世人扼腕长叹。

李陵少时曾因出身、才能得武帝赏识,历任建章监、骑都尉,教射酒泉。与其祖父“龙城飞将”之威名,其叔父年少封侯之功业相较,李陵在军事、政治领域均无突出功绩。若非天汉二年败降匈奴,李陵在史书中的记载也许只会是只言片语。李陵的败降,使他在史书中占据了重要一隅,李陵生平轨迹大体如下:

约武帝元封年间(前-前年):李陵率八百骑兵长驱匈奴,勘察地形。而后武帝封李陵为骑都尉,在酒泉一带教授兵士骑射之术。

武帝太初元年(前年):李陵率五百骑兵,到盐水迎接出师失利的李广利,而后再次驻扎在张掖。

武帝天汉二年秋(前99年):李陵率步兵五千从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在居延北部浚稽山遭遇匈奴左单于部围剿,孤军奋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武帝天汉二至四年(前99-前97年):“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贰师将军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将三万余人出西河……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

昭帝初立(前86年):“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李陵不归。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苏武荣归故土,苏李河梁送别。

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李陵病死于匈奴。

纵观李陵一生,以武帝天汉二年为界,可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李陵作为将门虎子,忠良之后,为帝王赏识,其内心亦是充满豪壮之情,心怀保家卫国之志,虽历任官职均为防守、教射等职,但仍等待着上阵杀敌、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而期盼已久的杀敌机会,却成为其走向声颓身丧的转折点。

第二阶段,李陵身居匈奴,因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匈奴单于所重,获封高位,又得娶单于之女,地位显赫,却难掩满腔愤恨遗憾,失去了曾经的雄心壮志。“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足以见得其虽身处匈奴政要阶层,却始终将自己视为局外人,在匈奴期间,除却征和三年,李陵曾与李广利所率汉军交锋过外,史书上并未记载其参与过其他的对汉战役。李陵愤恨间接导致武帝把李陵满门灭族的李绪,冒着被匈奴处罚的危险愤而杀之,被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且李陵居匈奴时,与同样羁留在匈的苏武交往甚密,并时常命其妻接济苏武。可见,李陵人生的后一阶段,身在匈奴,心在故土,然而家破人亡,故乡难归,只得空留一声长叹。

2.李陵为人

司马迁评价李陵天纵奇才,仁孝礼义,有国士之风。又言李陵爱兵如子,兵士大多心甘情愿为李陵效命。司马迁对李陵的品行、为人作了高度评价,赞其有国士之风。并对李陵的军事才能给予了称许,称其可媲美古之名将。但需注意的是,司马迁曾因李陵之祸遭受宫刑,所以,其对李陵的称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太史公行文“不虚美,不隐恶”,《汉书》中记载的李陵,可以窥知,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较高的军事才能,渴望建功立业、颇具英雄气慨的将才,但其自身也存在许多局限,如任侠使气,自负冒进,悲观忧郁等等。

一身是胆

李陵年少即习得行军用兵之道,因家族关系,拥有着较高的军事素养。出身名门,身负光耀门楣、振兴家族的使命,传承世代为将、保家卫国的家风,李陵满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年纪尚轻,便帅骑兵深入匈奴探查军情。汉武帝协助李广利押运粮草时,李陵主动请缨,希望得到上阵杀敌的机会,军事指挥方面,李陵虽缺乏实战经验,但在战略制定上较为成熟,擅长排兵布阵,发挥集团作战优,在天汉二年浚稽山之役中,李陵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干。李陵带领着五千荆楚勇士,在数倍于我方兵力的匈奴大军围剿之下,依然能苦斗数十日,敌方凭借着地理优势,运用多种战术,李陵部属顽强地抵抗,并勇敢突围,甚至占据战略主导地位,令匈奴单于屡生罢战之意。李陵骁勇智慧,用兵有方,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之形成对照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因其妹李夫人的关系,深得武帝偏爱,带领三万兵力出师却出师不利。

李广利率领的精兵,占据着数量与品质的优势,却只是杀敌万余,自损两万,相比之下,李陵只有区区五千步兵、却杀敌数万,生还数百,二者统兵之才高下立判。

重情重义

身为武将,常领戍边之职,李陵平素与朝臣相交并不多,但其向来以忠信闻名,苏武羁留匈奴,其大夫人逝世,李陵痛哭流涕,并为其送葬至阳陵;苏武放逐北海,李陵对苏武照顾有佳,继承其祖父的遗风,李陵爱兵如子,对下宽缓。部下甘心为李陵效命,亦从侧面反映了李陵的人格魅力;史料中并未发现李陵与司马迁相交的资讯,故可推知二者并非亲密挚友,然而李陵败降之际,面对着武帝的雷霆之怒,司马迁依然能仗义执言,为李陵辩护;李陵居匈奴十余年,其昔日友人霍光、上官桀等仍顾念旧情,始终牵挂着李陵,一朝掌权,便主持迎归。除却败降之事,李陵的言行为人是可称君子的。

忠孝观念重

受儒家文化影响,李陵忠孝观念较重,对自己败降匈奴的选择始终无法释怀。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加之汉以孝治国,汉代人对孝悌忠君十分重视,“忠”与“孝”是多数汉代文人士子的人生信条与行为准则。李陵是其父李当户的遗腹子,母亲对他来说可谓是亲情之根系。李陵降匈之初,不排除有假意投降、伺机逃走的可能,毕竟其祖父李广在被匈奴生擒后曾成功脱逃。

但当得知武帝听信虚假情报,盛怒之下将李氏满门灭族时,李陵便被面临忠与孝的艰难抉择。武帝乃君主,亦是杀母仇人,老母已死,李陵“欲将报恩将安归”?李陵最终选择了终生不再归汉,但却始终活在自我矛盾的痛苦之中。曾经的热血将军失去了参政热情,不主动参与匈奴军政;面对苏武的忠贞不屈,李陵愧悔难当,直言自己“罪可滔天”;身在匈奴却心系汉土,坚守最后的底线,不愿与故国为敌。

李陵的一生的确是一段充满遗憾与悲情的历程。年少虽得武帝赏识,但并未委以重任,居延一战,是李陵求得的与敌军正面交锋的机会,在武帝言明难以抽出兵力时,李陵则自负轻敌,愿以少胜多,加之身陷敌军而援军不至,可以说,李陵的悲剧成因,有武帝的不够信任,有友军面对他危险时的冷漠,也有自己人的背叛,更多的是其自身的责任。李陵为抓住建功立业的机会,不能冷静理智衡量敌我力量,仍冒险出战;面对生与义的抉择,他未能舍生取义,间接导致自己家族灭门;羁留匈奴,他又显露出文人化的气质,忧郁自责,对自己的人生悲剧不能释怀。凡此种种,塑造了李陵复杂的性格特征,构成了一个个性鲜明的李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司马迁因为力挺李陵遭受宫刑,李陵到底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