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学生的饮食营养意识,了解饮食营养知识,树立健康饮食观,均衡营养,健康成长,5月20日,漯河育才学校开展了“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活动。本次活动特邀漯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普宣传组陈泽华老师,为广大师生全面普及了营养与健康方面的知识。
活动开始前,学校副校长陈栓为大家介绍了“全国学生营养日”的来历及意义。
随后,陈老师分别从“食物的分类、平衡膳食、儿童常见的营养相关疾病及学龄儿童膳食指南”四个方面,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妙趣横生的课堂互动、生动形象的漫画图片、朗朗上口的饮食歌谣,深入浅出地为师生奉献一道关于营养与健康的“饕餮盛宴”。
一、食物的分类。
1.谷薯类:包括谷类、薯类和杂豆等。
2.蔬果类:包括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3.动物性食物:包括畜、禽、鱼、蛋、奶类等。
二、平衡膳食。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盐<6g、油<30g、奶类g、大豆坚果25-35g、畜禽类40-75g、水产类40-75g、蛋类1个、蔬菜类-g、水果类-g、谷薯类-g。
三、儿童常见的营养相关疾病。
营养不良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
儿童常见的营养不良包括:
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单纯性肥胖。
2.蛋白质缺乏主要表现:为全身水肿,毛发稀疏,表情淡漠,动作迟缓。
3.能量缺乏主要表现为:消瘦,食欲差,皮肤干燥等。
4.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易引起骨骼变软、弯曲变形,形成“X”或“O”型腿;胸骨外凸;囟门闭合延迟。
5.缺铁性贫血:食欲下降,身体发育受阻,免疫功能障碍,体力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调节障碍,易烦躁,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学习能力下降。
四、学龄儿童膳食指南。
学龄儿童是指从6岁到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学龄儿童正处于在校学习阶段,生长发育迅速,对能力和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年人。充足的营养是学龄儿童智力和体格正常发育,乃至一生健康的物质保障,这一时期也是饮食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期,家长和学校要积极参与,营造健康的营养环境,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认识食物,学习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学龄时期是学习营养健康知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营养健康素养的关键时期。认识食物、学习烹饪,掌握合理饮食的生活技能,传承我国优秀饮食文化,对于儿童自身健康和饮食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三餐合理,规律进餐,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学龄儿童的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还处于发育阶段。一日三餐的合理和规律是培养健康饮食行为的基本。应该清淡饮食,少在外就餐,少吃含能量、脂肪或糖高的快餐。
①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三餐均衡;②吃好早餐,种类丰富,食物多样;③天天喝奶,每天喝奶及奶制品ml。
3.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
足量饮水可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学习能力,而经常大量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他们发生龋齿和超重肥胖的风险。要合理选择零食,禁止饮酒。
(1)警惕甜蜜的陷阱: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的危害:①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②增加龋齿、肥胖的风险。
(2)果汁不能替代鲜果。
果汁的危害:①营养素缺失;②添加剂和糖分过多;③牙齿缺乏锻炼,造成面部肌肉力量减弱。
(3)尽量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油炸食品的危害:①高能量、高脂肪,容易造成肥胖;②高温油(4)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偏食挑食和过度节食,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暴饮暴食在短时间内会摄入过多的食物,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增加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超重肥胖不仅影响学龄儿童健康,更容易(5)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充足规律多样的身体活动可增强骨骼和肌肉、提高心肺功能、降低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尽量减少久坐和视屏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有助于VD合成,减缓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漯河育才学校开展的“学生营养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师生传授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让师生积极树立健康的饮食观,认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