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和一群历史迷一起追《大秦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至于感受只能用4个字来形容:一言难尽。
剧中大量的宫斗情节,确实很难让人喜欢得起来,有网友甚至称:这部剧毁了直男最后的浪漫。其实个人觉得,这个锅真的不应该让演员们来背,问题还是出在剧本本身,编剧没有很好地抓住嬴政这个人,真的能让人震撼的部分。
当然,也有忠粉为编剧说话,指出了一个现实:迄今为止,在影视剧里,还没有人塑造出了一个令人印象特别深的嬴政形象。
这一现实确实是让人有些无法反驳。秦始皇这个人物如此家喻户晓,难得真的是因为太有名了,反而不好把握吗?我看未必!至少,古代的文人们对这个形象就塑造得很好。
几千年文坛,出现了大量以嬴政为题材的作品。先有贾谊的《过秦论》,仅“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几句就惊艳了文坛多年。到了唐朝又有了诗仙李白的几首专门写秦始皇的诗作,本期我们不说别的,只说李白这些诗中的一首。
很多历史迷读完这首诗都表示:这才是《大秦赋》该有的剧本,编剧若把李白这诗读一遍,也不至于把《大秦赋》拍成这样,我们来读一下:
《古风.秦王扫六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这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首,是对嬴政一生比较客观的总结。嬴政这一生,有过风光无限的时候,最后带着遗憾离世。后世对他的评价,其实也是比较复杂的。
此诗可以分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到“骋望琅琊台”其实都是在讲秦始皇半生功绩,也就是他得意的时候。后半部分,则是写他称帝后,对修仙及长生很是痴迷,做了很多劳民的幼稚之举。这后半部分,显然有借古讽今的意思,以此来讽刺唐玄宗。
诗的前半部分,写得是非常有张力的,李白截取了嬴政最得意的几个画面。首句“秦王扫六合”一个“扫”字,就已然是气象万千了;而后面的“挥剑决浮云”更是妙笔,不直接写挥剑统六合,而是用了“浮云”二字,从容淡定中尽显豪情。
而写到天下归心时,则截取了“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这两个有代表性的意象。始皇为防生变,收缴天下兵器,在宫中铸造十二铜人像,这是《史记》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体现了秦始皇的机智,也有极强的历史沧桑感。而函谷关对于秦王朝来说,是最重要的象征之一,李白把它也放进诗里,让读者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这两个意象,后来被很多诗词名家大量地使用,可见其艺术魅力。
同样,后面的“会稽岭”、“琅琊台”也有一样的艺术效果。这些史书的著名地点、著名事件,是嬴政一生最好的见证。
李白诗的后半部分,也一样写得可圈可点。始皇用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又命人带人出海寻找蓬莱,结果至死都没有等到他们归来,这些都是李白眼中嬴政做下的荒唐事。他没有用议论句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通过“金棺葬寒灰”等具体的场景描写,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点是很高明的。用在如今天的影视剧里,其实就是不需要旁白,只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就能让人对人物有正确的认识。
这首古风诗,先扬后抑,有张力地把人物形象塑造了出来。很多历史迷之所以会说,这些内容才是自己想看到的,就是因为它抛开了后宫的那些争斗,写出了历史的大气和沧桑。
其实除了这首诗外,唐代诗人许浑、明代诗人林翰等人,也都写出了经典之作。看过了这些作品,再来看看现代编剧们的剧本,确实有些让人失望。对此,笔者倒是有个建议:如果艺术化的形象写不出来,编剧们倒是不妨如实地把《史记》中内容一一记录下来,其实就已经很有看头了。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