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
TUhjnbcbe - 2025/2/11 19:49:00
白癜风遇上节日优惠 http://nb.ifeng.com/a/20190603/7484270_0.shtml

创作背景:《七律长征》写于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一、《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

1.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敌,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年10月到达陕北。

2.在这短短的一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几个省,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城。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3.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七律长征》原文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红军不怕长征中的艰难困苦,万水千山的路程,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蜿蜒盘旋在红军眼里像翻腾的细浪,乌蒙山气势磅礴在红军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金沙江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白雪的岷山,红军们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三、重点字词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2.难:艰难险阻。

3.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4.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5.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6.寒:心里害怕,有一丝寒意。

7.乌蒙:山名。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8.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9.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露出笑面。

四、《七律长征》表达主旨

《七律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表达了革命者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的革命情怀,以及红军对远征中艰难险阻的无所畏惧。

五、诗句鉴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宗明义,统领全篇。开头一句首先指明长征的主体——英雄的红军。壮山河,豪情万丈,充分表现了红军“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和藐视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是写山,却将其戏称为“泥丸”,这也是写红军万里远征,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红军看来,“五岭”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勇精神。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从诗人对长征途上山水的感受,也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红军越过岷山的无限欣喜,淋漓尽致,神采飞扬。“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