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2/8 19:23:00
提起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相信有很多人对诗人的印象,就是风度翩翩、才华洋溢,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形象。诗人们大多不止会写诗,而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总之,不管怎么说,诗人和上阵杀敌的大将,好像都是不沾边的两个极端。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还真有一位既会写诗又会打仗的诗人,他就是辛弃疾。历史上的辛弃疾,几乎花了半辈子在沙场上驰骋。他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和战士,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有不少很难取胜的战役,都是在辛弃疾的统领下拿下来的。辛弃疾对待写诗的态度也一样认真,一度和大文豪苏东坡一起合称“苏辛”。辛弃疾诗歌中的元素大多来源于生活中,与他本人的状态有很大关系。比如脍炙人口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他在回家的小路上灵感突发写出来的。写诗时正值南宋淳熙年间,辛弃疾早就罢官隐居,过的日子很是逍遥自在,也难怪有此雅兴。而另一首《破阵子》是辛弃疾晚年白发苍苍时写下的。当时的他已经没有上战场的力气了,但是也挡不住心里的豪情壮志,于是豪迈挥笔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之句。可见他晚年时,回忆一生最放不下的事情,还是征战沙场。虽然历史上从来不乏描写战争的诗句,但是它们比起辛弃疾的诗,始终差了一点。这是因为别的诗人写战争,只是以一个旁观者或者是想象的角度,写出来的东西缺了点真实感。而辛弃疾的诗,除了用笔墨,还真正融入了他在沙场几十年的经验。正因为见过真正的战场有多么残酷血腥,他才能写出让人动容的句子。著名学者梁先生曾经在《把栏杆拍遍》中给了辛弃疾很高的评价,他说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武事出身,最终以文事立业,成为词坛顶尖人物的人。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辛弃疾的传奇一生。辛弃疾出生在公元年,当时他的家乡山东省已经沦陷在金人的手里,他的父亲也被金人残忍杀害。他的爷爷辛赞,在金人的威胁下,不得不在金人手下当官。因为家庭的原因,辛弃疾小时候的生活还是比较优越的。但是他深知自己的家人受了金人多少迫害与羞辱,辛弃疾的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国仇家恨一起报了。他的爷爷辛赞常常思念祖国,就带着辛弃疾爬到附近的山头上,指着远方告诉他,那是我们的祖国。辛赞对辛弃疾有两点期望,一是想让他长大为国效力;二是希望他成为霍去病一样的将军为国杀敌,保护国家的人。辛弃疾没有辜负爷爷的期望,在二十一岁那年,用尽全部家产号召了一千多人就地起义。当时恰逢金国国主完颜亮带人攻打宋国,金国的大批将士都南下了,后方比较空虚。再加上金国内部出了动乱,完颜亮的弟弟策划谋反,所以整个金国上下动荡不安,给了辛弃疾机会。有很多平时饱受折磨的宋朝老百姓都忍无可忍,决定加入辛弃疾的义军,就这样,他的军队慢慢壮大起来。不过辛弃疾觉得这点兵力还是不够用,于是带领大家一起投奔了另一支规模比较大的义军。那支义军的首领叫做耿京,耿京觉得,即使辛弃疾已经组成了一支义军,但他还是一个文弱书生,成不了大事,于是只安排了一个掌书记的文职给他做。万万没想到,接下来出了一场小风波,彻底改变了耿京对辛弃疾的看法。事情是这样的,辛弃疾想要壮大义军,就把自己的朋友义瑞推荐给了耿京。没想到义瑞图谋不轨,偷走了耿京的大印,想要投靠金人。辛弃疾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主动请求,保证要在三日之内抓回义瑞。虽然耿京不太相信他,但也没有办法,还是由着他去了。没想辛弃疾快马加鞭,用了一天一夜追上义瑞,一刀砍下了他的头颅,带着大印归来。所有人都被辛弃疾震惊到了,没有人想到这个文弱书生会这么厉害。关于这件事,史书上也有明确记载,可见其真实性。这件事发生后,辛弃疾得到了耿京的器重,派遣他去南下联络宋朝。就在辛弃疾返回山东的路上,得知了耿京被张安国所杀,张安国还带了一群人反叛。辛弃疾为了给耿京报仇,不顾众人反对,带着五十多人就冲向了金军大营。他们伪装成了投降的义军,成功混了进去,冲向张安国的营中拔刀相向。虽然金军将领慌忙调动大军,但还是抵不住辛弃疾的勇猛,而且在场有不少刚刚投降的义军,都被辛弃疾所折服,投奔了他,打着打着,辛弃疾的队伍反而壮大了,最后他怒斩了张安国,回到了营地。原本带着五十人出去的辛弃疾,此刻身后跟了一万多士兵,大家都对他心服口服。然而,辛弃疾回到宋朝时,却不被朝廷所理解。因为当时的朝廷被主张和平的政党所操纵,无论辛弃疾怎么上奏,都没有得到认可,反而让主和党想要除掉他,剥夺了他手中的兵权。所以,四十二岁那年,辛弃疾被迫“退休”了。不惑之年加上退休,辛弃疾常常回顾自己前半生,总觉得满满的遗憾,不能报国仇家恨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从这时候起,他的重心就从战场挪到了纸上,他说要用笔墨来杀死贼人。归附南宋以后,辛弃疾屡屡被调任,每次调任都会激起他的爱国情怀,借着写词来抒发。就连死前,辛弃疾也是对着天空大喊了三声“杀贼”,才倒地身亡,终年六十八岁。文章作者:子皓君整篇图文由子浩实验室团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