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与堕落只是一念之间,皇后乐队属于豪情万丈的波西米亚狂想曲
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由布莱恩·辛格执导、拉米·马利克主演,讲述了英国摇滚乐队皇后乐队及主唱弗雷迪·默丘里的传奇经历。作为一部关于世界乐坛旗帜皇后乐队的音乐剧情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在今年颁奖季获61项提名并斩获33项大奖,豆瓣评分8.6,在影迷观影评价中,“燃、澎湃、感动、神还原”成为影评热词。
有一种情感是属于一代人的独家记忆
皇后乐队(英语:Queen)是70年代英国一支杰出的华丽摇滚乐队,这支来自英国的4人乐队创造了一种如歌剧般华美、如史诗般恢弘的音乐。成员包括主唱弗雷迪·默丘里、吉他手布赖恩·梅、鼓手罗杰·泰勒、贝斯手约翰·迪肯。
多数人眼中对乐队主唱弗雷迪·默丘里贴上这样的标签:男同、艾滋患者、放浪形骸、腐败,无数可能被丑化的形象汇聚在这么一个人身上,无论出名与否,他的存在就会受到非议,有趣的是他的才华让这一些变得那么不易被追究,甚至,精神领袖的光环让艺术摇滚全盛时代的追梦者热泪盈眶。
正如他们取名叫“皇后乐队”的初衷,他们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他们不属于任何人,他们只做自己,完美诠释自由和豪情。
讲故事的人一定会说我要做我自己
老实说看完电影对电影是没有太多深刻影响的,甚至觉得主人公的人设描述不及真实生活,并没有将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表现的回味无穷,甚至可以说本片作为传记电影来说有些平庸了,作为人物传记既挖掘不出角色内心的狂浪不羁,又不展现人物对音乐的痴迷疯癫,不如片名来的彻底狂想。
最喜欢的还是主人公人设的双重性格,仿佛世界上有两个弗雷迪。一个是置身舞台自信满满,独领风骚,像极了掌控一切君主,另一个是回归生活面对爱情含情脉脉,满怀期待,像极了热恋中的少年,又像一个害羞而拘谨的孩子。
影片给人的观感就是前分钟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一首完整再现,反而让最后的演出更加震撼人心催人泪下。所有的热泪盈眶都属于Queen,与电影没有太多的关系,整部电影最好看的就是最后13分钟的liveaid了,这也正是观众买单的存在,这首歌唱出多少人希望,也令多少人重新拾起梦想,这是皇后乐队和他们音乐本身的伟大感染力所在,他用生命唱完最后四首歌,我也在电影最后二十分钟里听到几近虚脱,仿佛身临其境看了一场世纪演出,英雄已逝但热情未散,繁华散尽只剩悲壮。
他们只属于那个时代,属于粉丝
他们的音乐也是唱给和他们一样的人,那些受排挤处在人生低谷的人,给予他们信念和力量。他们终于做到了,在LiveAid引吭高歌、荡气回肠,被世人和历史铭记。而当初低估他们、轻视他们的人,真正成为了那个“失去皇后乐队的男人”。生命不止,激情不止。生命不止,音乐不止。皇后乐队不仅是一支乐队,更是一种精神。
对于80后来说,青春时代除了民谣,更多的应该是摇滚了,有人弹着吉他对领桌的姑娘唱同桌的你,有人在操场上大喊白桦林,热血的少年却在磁带里找寻皇后、滚石、枪花、涅槃、蝎子、披头士、鲍勃迪伦、平克·佛洛依德的声音,说话无意间透露出歇斯底里,眼神中透露出来的迷茫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是偶像的力量让荷尔蒙的生长有处安放。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功,正是影片能够激起了人们对皇后乐队偶像精神的情感共鸣,也使得神坛上的乐队成员以时间穿梭的方式走进乐迷们的视野,更是对热爱皇后乐队的粉丝一次情感的洗礼。
故事的最后向偶像致敬,偶像离我们远去,一起远去的还有那些追梦的年少时光,庆幸的是信仰还在,还能像极了热情的少年般追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