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辛弃疾,我们习惯上都会把他归结于“豪放派”,认为他就是一个只会喊着打打杀杀的钢铁直男,或者是一个壮志难酬的寂寞英雄。但是,如果你翻看一下他的作品,你会发现,辛弃疾也有很多以女性视角来写的诗作、词作,其描写之细腻,揣摩之精准,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豪放派”词人的作品。
辛弃疾他曾创作过一首很出名的词——《鹧鸪天·代人赋》: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现存词多首,用调多种,其中以“鹧鸪天”命名的就有63首,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内容涵括了述怀、抒愤、言愁、叹老、酬答、赠别、祝寿、即事、咏物、写景、议论等等。目前,这首词为谁所作以不可考,但从字里行间可知主人公是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上片以景入手。“柳塘新绿”点出季节是早春,“晚日寒鸦”点明时间是傍晚。光线暗淡的“晚日”,极易令人引起迟暮之想、不快之情;叫声凄婉的“寒鸦”,又极易令人精神不安、心情烦躁,而在“晚日寒鸦”之后,又紧接上了“一片愁”三字以抒其情。“柳塘新绿”,是美好的景色,应当是女主人心底的那一缕“温柔”,才使她眼里看出了景色的“温柔”。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处亦是如此。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接下来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紧承上文的“一片愁”,是假设、是愿望也是深沉的感叹。“眼底”的“离恨”,是“一片愁”之原因的展现;“不信人间有白头”,则是以“眼底无离恨”为条件的。以婉转曲折的方式来强调“离恨”之伤人。很多人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眼下没有经历离别的的苦痛,就不会相信人会(因愁绪)白头,觉得思念应当是江淹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这样翻译,总觉得主人公是否过于“天真无邪”了一些?故而,这一句应当译为:如果眼下没有遭遇离怀别苦,哪里会相信人间有白头到老的故事呢?通俗一点就是,没有经历过考验的爱情,又怎么会长久呢?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是一个行为,极写女主人公离别之恨、相思之深,将上片引发的悲情顿上一层。“小红楼”,应当是她与自己心上人曾经最重要的地方。“重上”,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但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再也望不见人影了。虽然她知道心上人早已望不见,但还是幻想着心上人可能仍在楼上,以这样的方式来重温昔日携手并肩、恩恩爱爱的欢乐。
最后一句的“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的痴情。明明知道,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对情人的思念使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倚靠着楼上的阑干远望。明知凭栏无用,仍要一次又一次凭栏远望。痴情若此,令人感叹!
上阕,作者以正反两种手法,展示主人公的愁思,细品感情虽尚未至高潮,但已是郁积心中,只待一发。之后,愁思进入另一层次,即由概括地说“一片愁”,变为通过具体行为来写“相思”之情,深化感情。下阕,作者抓住女主人公几个典型行为,通过“难收”“重上”“情知”频倚”等词,准确地描写了主人公痴情中身不由已的样子,其内心的思愁也不言自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