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是哪首诗引起
TUhjnbcbe - 2025/1/13 21:33: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7n65dzo/
前言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一生取得文学成就广泛,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均有较高深的造诣。他虽然文场得意,但仕途却非常坎坷。苏轼44岁时,遇到了他命中最惊险的一劫——“乌台诗案”,此案是由监察御史告发的,在御史台受审,可以说,“乌台诗案”开创了我国文字狱的先河。一、“乌台诗案”始末1.因诗被捕元丰二年(公元),苏轼调任湖州三个月后,突然被御史台召见,公差皇甫遵宣读公文,说是免去苏轼太守之职,并传唤进京。从湖州到汴京有二十多天的路程,苏轼被长途押解,一路示众,正如《孔氏谈苑》中记载:“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被逮捕,八月十八日被送入御史台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审,整个逮捕过程干净利落,程序严密,似乎是早有预谋。御史台逮捕苏轼的理由是:苏轼在诗中对朝廷不满和对皇帝不敬。因为宋代的御史台又叫乌台,所以史称此案为“乌台诗案”。苏轼早在苏轼三月上任湖州太守时,他在《湖州谢上表》中说:“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他将自己和“新进”相对,用自己不“生事”暗示“新进”人物“生事”。在六月时,监察御史里行引用“新进”、“生事”等词语上奏,暗指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诽谤新政,苏轼于是被捕。御史台指控的罪证是苏轼刻的一部诗集,而把这部诗集呈给朝廷的正是大名鼎鼎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说句公道话,御史台指控苏轼对朝廷不满,并没有冤枉苏轼。与新党相比,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限制了他的思维和视野,他常常写诗讥讽朝廷,贬低新法,给了旧党错误的指导风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法的实施。2.新党构陷苏轼的政敌都借此机会,抓住苏轼诗中讽刺新法的地方,曲解诗意,污蔑苏轼对神宗皇帝不敬,逼苏轼承认叛逆罪名。苏轼画像最先向苏轼发难的是御史何正臣,他指控苏轼诽谤新法,神宗皇帝并没有理他。旧党人见苏轼毫发无伤,心中十分不快。恰巧苏轼此时上奏《湖州到任谢上表》,里面有几句讥讽时政的言辞,旧党人开始了第二次发难。御史中皿李定指出苏轼的四条罪状:一是“估终不悔,其恶已著”,二是“傲悖之语,日闻中外”,三是“言伪而辨,”“行伪而坚”,四是“陛下修明政事,怨己不用”。而最狠毒的是监察御史舒亶,他在弹劾苏轼的奏疏中逐条分析苏轼的诗,据宋朋九万在《东坡乌台诗案》记载舒亶上奏的场景:皇帝实行青苗法,他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皇帝要明法整顿吏治,他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皇帝要兴修水利,他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皇帝要推行盐禁,他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等。苏轼经舒亶一解释,似乎苏轼的每一首诗,都是争对新法和神宗皇帝的。而原本就为实施新法苦恼的神宗皇帝,此刻火上浇油,立刻下令御史台立案审查。3.被逼认罪苏轼被关进御史台监狱受审时,他的每一个作品都被主审官抓住不放,一审再审,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地逼供。44岁的苏东坡支撑不住,他无奈承认了罪名。然而这样的罪名一旦承认,便只有死路一条,苏东坡也心知自己在劫难逃。他和大儿子苏迈约定,每天送饭都要有菜和肉,如果自己被判死刑,就送一条与过来。一次,苏迈外出,将送饭的事情交给一位亲戚,可是忘记交代不要送鱼了。这位好心的亲戚刚好送去一条鱼,苏轼一看,心中绝望,他向狱卒借了笔墨,在监牢里写下两首诗,向弟弟交代身后事:“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轼将诗交给狱卒,狱卒又将诗交给上级,层层上传,终于传到神宗手中,神宗看后很感动。神宗本人并不大相信苏轼对他怀有二心,也十分赏识苏轼的才华,他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任何企图,所以对苏轼的案子也一拖再拖。苏轼与友人新党人物见神宗犹豫不定,决定发起最后一击。副宰相王珪面见神宗说:“苏轼于陛下有不臣之意。”但遭到神宗的反驳:“轼固有罪,然于联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王珪又引用苏轼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他解释到:龙飞本在天上,苏轼却要到九泉之下去求,这是诅咒皇上。幸好神宗不糊涂,替苏轼说道:“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联事。”新党成员是想尽办法处死苏轼。4.多人求情当时为苏轼说情的人也有很多,上至国家的宰相,下至黎民百姓:苏轼的弟弟苏辙从中周旋,病重的皇太后曹氏也为苏轼求情,她请求神宗放了苏轼。就连罢相隐居山林的王安石,也连夜写信给神宗皇帝求情。十一月二十九日,皇帝下诏赦免苏轼,前后持续五个月的“乌台诗案”终于有了结果。但被赦免后的苏轼是戴罪之身,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并且不准擅离黄州,无权签署公文。除苏轼外,其他旧党苏辙、司马迁等人也受到诛连。二、“乌台诗案”发生的原因诗案发生时,正处于王安石变法期间,朝廷大臣围绕赞成新法与否形成新、旧两党,以司马迁、苏轼为中坚力量的是旧党,他们对新政持反对态度,并且多次写诗文讥讽变法。新党成员也对旧党恨之入骨,在政治上的争斗最终演变成一场殊死搏斗。苏轼字画苏轼觉得变法的事情可以从长计议,必须要准备好一定的社会基础和人才基础,如果贸然实施将会戕害百姓,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可是神宗皇帝迫切想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在没有经过试验的提前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弄得天怒人怨,百姓流离失所,卖儿鬻女。苏轼频频上奏皇帝,想要以一己之力阻止变法实行,后来见势单力薄,就联合朝中贤德之士共同抵抗,同时发挥他在当时的影响力,把自己的不满之情写在诗文里,受人广为传唱,最终引来杀身之祸。三、“乌台诗案”对苏轼创作的影响1.从“关心政治”到“寄情山水”“乌台诗案”前,作为传统儒士出生的苏轼,他的作品多与政治有关,他心怀天下,饱含忧患。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他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在《教战守策》中,他指出北宋民生祸患的根源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苏轼诗文百姓只知道贪图安乐,没有忧患意识,过分贪图安逸的生活,不懂得吃苦耐劳的精神。被贬黄州后,苏轼有了淡然处事、出世归隐的想法,因为他深刻地明白早年的壮志已不能实现,黄州恬淡的生活带给他从未有过的安稳和豁达。如《西江月》中写道:“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山水田园、自然风光成为他后期的主要题材,他常常借自然风光表达内心的失望和唏嘘。2.从“豪放不羁”到“隽永质朴”苏轼少年时,心高气傲,张扬不羁,充满豪情壮志,整个人是外放的状态,因此他的诗文也多是豪情满满。他认为诗词应该有作为,又该言之有物。在《华清引·平时十月幸莲汤》中,他写道:“五家车马如水,珠玑满路旁。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在《密州出猎》中,他更是豪情万丈,将自己想要保家卫国的心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赤壁怀古“乌台诗案”后,他内心怀着被贬后的不平与愤懑,他开始收敛自己放荡不羁的性格,认识到自己与政治格格不入,他变得质朴隽永,面对世事也豁达起来。如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这首词时,苏轼已经被贬黄州两年,在赤壁古战场,他想起古人建功立业,而自己仕途坎坷,心中抑郁。但他也意识到,功名利禄不过是大浪淘沙,精神上的豁达才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后记“乌台诗案”造成了苏轼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使得他内心郁郁不平,但是,这场文字狱让他在性格、处世原则上更加成熟,同时成就了他创作史上的高峰。图片源于网络作者

清芜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是哪首诗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