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野狼disco东北,流行文化跨界中心
TUhjnbcbe - 2025/1/13 21:30:00

原创:热爱乡土的ELLEMEN睿士今天

“大背头,BB机,舞池里的,东北初代霹雳迪,DJ瞅我也摇旗,不管多热都不能脱下我的皮大衣。”

东北音乐人老舅董宝石的一首《野狼disco》火了,复古蒸汽波的节奏加上怀旧的港台腔,广大群众纷纷逃不过真香定律:“第一遍听什么玩意,第二遍越听越有劲。”

有人认为这首歌唱的是东北男人自封骨子里的性格,也有人觉得唱的是东北一代人的中年危机。现在仿佛任何行为或者艺术,只要勾兑上”东北“二字,都能成为一块特殊的精神招牌。

所以从直播圈到时尚圈,从民间艺术到流行文化,不禁让人发问:东北人为何如此擅长混搭?

东北话:万能混搭杀器

东北话的魅力有多大?民间流传着这么些段子:

——中国的三大传染病是感冒,哈欠,东北话。

——一个寝室有个东北人,毕业之后一寝室的东北人。

很难解释东北话为何有如此病毒式的感染力,甚至有同化其他方言的传说。除了用字简单,一针见血,画面感十足这些规律,一个基本秘诀,在于靠“怼”。

比如你有一个东北妈妈,以下对话就是家常便饭:

——妈我想吃丸子。

——我看你就像个丸子

——妈,我没钱了!

——你没有爸爸吗?

嫌弃你不爱运动

——一天天跟老母鸡抱窝似的。

东北话贾乃亮;王迅;于洋-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

东北话“怼天怼地,瞅你咋的”的幽默效果,似乎只有不同频道上的港普能与之抗衡。

“系兄弟快来追窝。”

“你跑啥玩意啊大兄弟?”

福原爱

日本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由于长期在东北集训,练成了东北话十级,和她可爱的外表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反差萌。汶川地震时,福原爱接受采访时说:“日本就来了60个人吧,那他妈哪够啊!我要是去的话,那也是61个人哪!”

via微博截图

都说语言的作用在于交流,东北话的作用在于能不能唠嗑,能不能唠得天下皆是一家。微博上关于“东北人有多自来熟”的话题,网友纷纷贡献了自己的经历。

有个调查显示,东北人最不容易受骗,东北地区的电信诈骗案数逐年下降。因为拒绝被骗算不得本事,他们还要顺便把骗子带沟里。

哈尔滨街头喊麦直播

东北嘻哈风音乐,也是沾了能说会道的光。东北喊麦歌词讲究的是“社会”。

于是便能自如混搭其他的中华特色:王者修仙,称王称霸打江山。东北爷们就是棒,要模有模要刚有刚,心胸宽广,豪情万丈,忠肝义胆侠骨柔肠……

嘻哈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贫民区,最初就是在非裔青年之中流行的街头亚文化。这种代表着底层心声的音乐风格,成为黑人青年们反抗现实,追求自由的武器。

抛开“东北喊麦算不算rap”的争议,东北嘻哈风音乐的崛起,也暗合了一种现实环境:经历了工业城市的转型,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的下岗潮等等一系列的现实之后,经济的低迷,并没有击垮东北人不羁的天性和生命力,于是就有了“重工业烧烤,轻工业喊麦”的亚文化画风。

东北说唱歌手们,也能从黑人嘻哈音乐中找到相似的精神密码:草根出身,一言不合就瞅你咋的,diss起来不吃螺丝,钟爱大金链子和花臂纹身……

Rap这么一种带节奏和押韵的说唱方式,嘻哈乐中充满灵魂共振的粗口,也能直接找到对应的东北语气词:diss就是怼,Hater就是损色,Dope是双击,Idontgiveafuck就是爱咋咋地……

via小品《如此包装》

然而,早在春晚舞台上,东北人巩汉林就曾和人民艺术家、时尚教母赵丽蓉两度合作,在小品《如此包装》和《打工奇遇》中,开始探索中文rap的可能性,并糅合传统的曲艺歌词,让听惯了流行抒情歌曲的国人大开眼界。

巩汉林:唱不出来就说。

赵丽蓉:我说啥呀?

巩汉林:“rap!”

赵丽蓉:啥叫“rap”?

巩汉林:这个节奏就是“rap”!

——小品《如此包装》

试问哪个八零后不会来两句“六月六,六月六,你说难受不难受”,“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赵丽蓉老师在某音乐平台上也被封为“MC赵丽蓉”、“中国第一女rap”。

而宣传东北话的语言艺术细胞,把东北话和幽默,在人民大众心目中紧紧挂钩的,当属那几年的春晚。有多少人曾经守着除夕夜,等着赵本山的小品,东北话甚至让人有了热闹过年的感觉。

东北审美:穿的不是衣服,是江湖

比起从北上广回家过年的Lucy,Ada,一下子被打回原型变成“翠花”,回到东北的你,更恐惧的是:

东北妈妈又出现了,对着你的衣着评头论足:那是啥玩意,显得人一点也不精神儿!

楼下理发店阿姨也对你苦口婆心:给你剪个锅盖头吧。东北小伙就应该剪这样。

社会摇的标配:锅盖头

东北风穿衣因人而异,但关键秘诀,就是看起来要“飒”。初级配置是包肉上衣紧臀裤,顶级配置就是花色繁复,颜色鲜艳,人民艺术家赵本山老师,就为这种风格做出了表率。

某东北相亲节目

俗话说“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东北人对奢侈品有着谜一般的狂热。是不是名牌不要紧,关键是名牌的logo要够大。

东北貂皮大衣市场

东北有句老话:穷穿貂富穿棉。那些年关于也留下了“东北男女皆爱貂”的传说,沈阳佟二堡皮草城,就是不少东北人买貂皮的朝圣地之一。而拥有一件貂皮大衣,除了面子上过得去,还是东北人精神上的一种原教旨指引。

年维密秀

东北审美还有承上启下的传统,当你以为东北大棉袄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其实它正以其极强的生命力,入侵着时尚圈。

东北某国企大厅

关于东北审美的讨论一旦落入偏见,就会被诟病为“东北黑”。然而无论潮流怎么变化,总有一些稳定的规律:金碧辉煌、面儿光鲜的风格是不容驳斥的,穿在身上的就是要足够闪,要夺人眼目。

《野狼disco》有一段引起共鸣的粤语歌词:“心里的花我想要带你回家,在那深夜酒吧哪管它是真是假,请你尽情摇摆忘记钟意的他,你是最迷人,你知道吗。”除了本身文化的强悍,东北还有一种吸收外来文化审美,并且长久保存,演变为自身水土的奇特能力。

香港电影《古惑仔》

在东北经济衰落的那段时间,香港流行文化成了很多东北年轻人的精神寄托,昔日港台文化中大情大性,大仁大义,让东北人找到心意相通,跨越南北的共鸣。

所以,在很多人看着操作起来土土的行为,其实也自带复古的颜色:纹身、烫头、迪厅摇、社会摇,BB机,大保健……东北人还是很怀念江湖味的日子。

东北乡土剧:人性真理的混搭

如果说快手喊麦,在受众上还存在着阶级壁垒,那么乡土剧《乡村爱情故事》就是打破这一壁垒的神剧。

这个东北大IP,在13年里拍了11部,一共集。

《乡村爱情故事》主角谢广坤

《乡村爱情故事》火到什么程度,知乎上甚至有一个话题:北有谢广坤,南有苏大强,如果他两个同时掉水里,你救谁?

谢广坤烦人到什么程度?连歌手李荣浩都忍不住吐槽。

甚至许多人留学在外,还不忘牵挂象牙山村民的命运,关心谢广坤和刘能之间的恩怨纠葛,牵挂剧中人是不是又长胖了。

《乡村爱情故事》国际版海报

“乡爱”可以辐射了全人类文化领域,事实也证明我们不止有“六学”,还可以有“乡学”,甚至有人想象它在学术课堂有了一席之地。

《乡村爱情专题研究》课程安排

就是这么一部东北乡土剧,却有着奇特的上瘾效果。

剧情以三个奇葩大叔大爷为中心的,相爱相杀的作妖日常展开,他们的俗气,势利,爱把家人整得鸡飞狗跳,长相也一言难尽。

有人从中看到了中国的权力斗争和家族政治,有人看到人生真理。

都市国产剧疲乏无力,矫揉做作让人接受无能,《乡村爱情故事》以其扎实的剧情,复杂又充满真情的人际勾画,夸张但不浮夸的表演,征服了北上广白领们的心,开启了从村庄里看世界,看人世冷暖的视角,顺便想念一下老家那些大伯二姨等俗不可耐又可爱的乡亲。

《乡村爱情故事》主角谢腾飞

这部剧能一直长红,当然少不了东北文化的洗脑,比如那些笑果十足的表情包。

《乡村爱情故事》

谁说乡土剧只是讲家长里短,不能给人情感上的共鸣?《乡爱》里的人用行动证明,爱情不止是玫瑰花和钻戒,那些活跃在民间的生机勃勃,嬉笑怒骂的大锅炖,才是爱的日常。

而爱也不仅只是为你修仙买貂挡大刀,掺杂着人性的刺探和守护,也是爱的证明。

东北人的黑红体质,是他们实现文化混搭的基础。大家对于东北的情感,也说不清是爱还是黑,正如门槛越低,就会有泥沙俱下的输出,比如被热议的“快手正在毁掉东北人”、“东北人不是这样的”等地域辩护。

然而鸡血、低俗、真性情,只是看客给的标签,东北文化的最终目的,也许就像赵本山说的:“生活就像一杯二锅头,酸甜苦辣别犯愁,往下咽吧。”

关键是,看着那些生龙活虎的混搭人生——

你也想高喊一句:生活不死。

1
查看完整版本: 野狼disco东北,流行文化跨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