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本句出自杜甫的《望岳》,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反东,向西奔流呢!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此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将进酒》,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句出自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句出自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古诗作品《登飞来峰》,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本句出自宋代文天祥的《扬子江》,诗人以指南针比喻自己的一片忠忱,既通俗又恰切。他还以诗记患难中的遭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句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