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夹着雪籽打在地上,噼里啪啦的一阵炒豆子般响起。冬季给人的印象是白雪皑皑、寒风肆掠、天寒地冻的景象,诗画意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冬季雪景的壮阔辽远让人心生赞叹。年少时最喜欢的就是冬季,虽然冻手冻脚,衣服穿太多太厚,身体不灵活,但好在大雪纷纷的场景令人心情愉快。
记忆最深刻的一句描写冬季雪景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当时就觉得很是诧异和惊奇,八月飞雪真是不得了,那岂不是半年多的时间要浸泡在茫茫白雪中。那手脚得冻成什么样子,生活咋办,天天憋在家里,时间长了也受不了。
直到上中学后,语文老师讲解才明白,这句话只不过是用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和语气,描绘出大漠的严酷的生存环境。没的说,那时候这首诗也是全篇通读背诵下来,老师要求的,说出来全是泪呀。
诗人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描述送别归京使臣的全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全诗融情入境,以蒙太奇手法将奇丽多变的雪景展现出来,画面感十足,纵横矫健的笔力,开放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描绘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热闹军营的美好意境。
全诗写得声色适宜、张弛有度,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情景交融、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
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和细致入微的笔调,描绘一幅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欢庆的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关将士的爱国热情和对战友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
现在读起这首诗仍然觉得大气磅礴、豪迈抒怀、景色绮丽、感情真挚深厚,边塞豪情呼之欲出,将“宁为百夫长,不为一书生”的尚武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完后口齿留香,韵律优美,完整的展现出边关将士送别战友的场景。或许,也只有那个煌煌盛世的大唐才能创造此等优美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