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草圣张旭,为了有伴一起游山玩水,写诗
TUhjnbcbe - 2025/1/8 22:12:00
中科公益抗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3.html

诗圣杜甫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饮中八仙歌》,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其中第七位人物张旭,杜甫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三句诗就形象地刻画了张旭放荡不羁,一身傲骨、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豪情。

这个张旭,在中国历史上是位光芒四射,耀目千年的人物。首先是他的书法成就,因草书的雄浑奔放,狂傲不羁,被后人尊称“草圣”,其次是他的文学成就,诗文兼工,精妙绝伦,特别是他写的七绝,令人过目难忘。

这还不够,张旭还有诸多桂冠加身。张旭喜饮酒,有“张颠”之誉,他与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尽管张旭的书法家之名更甚其诗人之名,但他的小诗写得却是相当精彩,比如这首《山中留客》,自是有其绝妙之处,言浅意深,绝不输大家之作。

《山行留客》

张旭〔唐代〕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这首诗是张旭在山中与客人游玩的途中有感而作。诗人和好友兴致勃勃相约去春游,一路被绮丽的风景所流连驻足,但诗人并未将笔墨均落于山中春晖之美景,而是别出新意,以好友“轻阴”便欲折返归途来阐述诗人的观点,通过情、景、理融于一体的极具哲理的语言方式,以一种亲切而又委婉的规劝,从而产生了余音绕梁,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它的重点当然是留客。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写出了留客的前提条件——山中万物都在春天的阳光下争奇斗艳,呈现着一派醉人的美景。一个“弄”字出神入化,给山中景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描绘了万物朝气蓬勃的盎然生机。全诗正面描写山景只有这一句诗。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

但客人要离去,自然也有他的理由,那就是:“轻阴”笼罩了春山。针对客人的这一理由,诗人劝对方“莫为轻阴便拟归”,意思是说:你不要因为山中有点淡淡的阴意就准备回家吧。这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诗人的主要说辞,更是一个过渡性的总结。它既照应着前面的,也呼应着后面的,把这件事情前因后果交代得十分明晰。至此,都会明白过来诗人在第一句里的概括性描绘,面对秀丽的山中景色,你怎么会因为天色的小小变化而畏缩不前呢?这是诗人不解的地方,也是诗人不满意之处。如果说上面的理由仍然不够充分,那么接下来,诗人便顺理成章地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为什么不要因此而踯躅不前,心生退意了。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是啊,在那白云缭绕、雾气氤氲的深山中,即便红日朗照、一片晴朗,登临者也会有沾衣欲湿的感觉。这便是王维所谓“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之所以会如此,自然是因为深山中空气特别新鲜、也特别湿润的缘故。这样措笔,显然意在言外:“沾衣”虽不可免,但若非付出这一代价,又怎能观赏到那山峦耸翠、草木浥露的奇特景象,领略到那曲涧寻幽、空谷探胜的欢洽情趣?既然如此,衣巾为之一湿,又何足顾惜?

这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既不有意回避客人的顾虑,对之作流于俗套的挽留——“且留,莫走”;也不致力祛除客人的顾虑,对之作近乎空洞的安慰——“虽阴,无雨”;而是退一步着笔,出之以久居深山的经验之谈:无论阴晴与否,只要进入深山,便都难免“沾衣”;而那“奇伟、瑰怪、非常”之景,正在“沾衣”之处。留耶?归耶?由其自决。如果说前者只是一种消极的劝阻的话,那么,后者则是一种积极的诱导——它以令人神往的意境,诱导客人自动放弃原先的顾虑,而生发出穷尽山景、一饱眼福的意兴。这样的“留客”方法,岂不高明之至?

综观张旭的这首诗,主要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想要归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并蕴含着做任何事都不能浅尝辄止的哲理。总的来说,这首诗集景、情、理于一体,言浅意深,值得一读再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圣张旭,为了有伴一起游山玩水,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