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瑞:省级非遗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传承人
鼓,对不少人来说并不陌生,流行潮汕地区的吹打乐《潮汕大锣鼓》便是以鼓为主要乐器。而鼓又是怎样制作的呢?近日,来到了东山区磐东街道浦东村,探访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 传承人李木瑞,听他讲述制鼓的故事。
传承家族百年技艺
今年61岁的李木瑞,是浦东牛皮鼓的第四代传人,十几岁即开始学习制鼓。数十年来,他制作的鼓热销我市各地,以及汕头、潮州、梅州、福建等省市。据介绍,我市市区城隍庙、侣云寺、进贤门城楼等地放置的牛皮鼓,便是出自李木瑞之手。
说起浦东牛皮鼓,其起源至今已有百余年。相传清光绪年间,李木瑞的曾祖父李天恩迫于生计,窜街走巷买卖日杂、旧货,有一天,巧遇一民间制鼓艺人,深深被其精湛技艺所折服,遂拜其为师。从此,李天恩开始了牛皮鼓的手工制作生涯,其制鼓技术也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
李木瑞从小耳濡目染,他不但继承了家族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还在实践中潜心研究,不断改良,使这项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如今,李木瑞制作的牛皮鼓种类越来越多,有尖脚鼓、双头鼓、更鼓、狮鼓、高音鼓、低音鼓、中鼓、苏鼓、青皮鼓等。其中,一些鼓被我市及周边不少地方尊为神器,放置于各地庵、寺、院钟鼓楼之上,一些则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中。
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
牛皮鼓的制作选料十分讲究,需经过选料、制皮、制壳、定型、油漆等一系列复杂流程。李木瑞介绍,一般要选用杉或其他优良木料作为鼓身。鼓面则须选用本地水牛皮,因为它的韧性比其它牛皮好;且要求优质新鲜,外表的牛毛要有光泽、均匀,毛要多而密,内层不可伤刀。
在制鼓的流程中,制皮是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 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 ,对此,李木瑞一语道出了制皮的难度。这一环节中,鲜牛皮先要经过削皮、晒干、泡浸、钻孔等严格处理,后用绳子把牛皮固定在鼓壳上,用专用工具将牛皮拉力扩张成形, 这样做就是让牛皮绷紧,保证鼓的音质。 李木瑞介绍道。
这一环节最考验师傅的功力,比如在削皮中整片皮都要削出同样的厚度,稍有不慎,牛皮就破了。 李木瑞说,正因如此,周边地区一些制鼓师傅经常委托他制皮。
据了解,牛皮经处理后制成的鼓壳还需在通风阴凉处停放四个月,最后经过定形、油漆等工序,整个制作流程才完成,这样的鼓敲起来声音浑厚、纯正,堪称一件艺术品。
祖传技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
从艺以来,李木瑞也说不清自己做了多少面鼓、制作过多少张皮,他制成的鼓中,最大的鼓面直径达1.8米,最小的直径只有七八厘米。李木瑞说,这些鼓都需要依靠手工完成,制作难度大,比较辛苦。
李木瑞也坦言,由于过程复杂、时间长,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钻研、学习这一技艺。这也限制了牛皮鼓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可喜的是,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对优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弘扬,从2009年开始,就对浦东牛皮鼓这项制作技艺建立资料,并制订保护计划和保护实施条例,做好相关保护和传承工作。
在各方的努力下,去年年中,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被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去年底入选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将为这一技艺的保护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也期待着浦东牛皮鼓继续擂响,助阵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李木瑞展示已定型的鼓皮。郑楚藩 摄
(:林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