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战国晚期楚怀王的大夫、诗人屈原,也是楚国王孙,自称“帝高阳苗裔兮”。史载高阳生称,称生卷章(老童),卷章生重黎,重黎曾担任过帝觉的火正。其后楚人著名的先祖有陆终、季连、附沮、穴熊,这时期的楚人还定居在中原。至穴熊之后,其后裔有的继续留居中原,有的开始南迁入蛮夷之地,楚人的先祖即是南迁中的一支。
殷商玉人商朝时,他们经常与商人为敌。商末周初,楚人率先归服周王。从湖南出土商代青铜器的地点,有石门、华容、岳阳、桃源、安化、宁乡、长沙、湘潭、湘乡、醴陵、邵阳、衡阳、长宁等,涵盖部分西周初期楚国的疆域。此外从其青铜器中的垂鳞纹,和漆器上的三角纹、菱形纹(或称网格纹),可见商朝传播到楚文化的影响。
殷商玉人跪坐大理石人残像《楚辞九歌》据说是湘江民族的宗教舞歌,经过屈原的修辞美化,在其首篇《东皇太一》开始便唱:“吉日兮良辰,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意思是说,祭巫独唱独舞,唱出吉祥的日子,美好的时光。用崇敬的心情来宴愉上皇;手持着玉饰的剑鼻,佩挂璆然锵然鸣动的琳琅,可以想像巫以肃穆的感情,迎接东皇太一的下临享受。丁山说:“‘天乙汤’即是‘东皇太一’,楚人称‘东皇’为‘太一’,显然是保存殷商王朝的祭典:殷商王朝祖‘高祖汤’,楚祖‘帝高阳’,这不就不能否定荆楚与殷商的政治文化关系。”东皇太一是楚国的尊神,近人更有以为即楚国的上帝。
网络图片东皇在此指楚国,太一在《史记封禅书》,成为汉朝皇帝春秋两季祭祀中最高级别的天帝。
《少司命》的结束:“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由主祭者独唱,扮演少司命登场,群巫登场共舞。唱出孔雀羽饰的车盖,翡翠羽饰的旌旗,您登上了九天安抚彗星。高举长剑保护少年男女,神啊!唯有您才是万民的主宰。
网络图片《国觞》中提到:“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恋。”则是对国家伟大阵亡将士的祭祀。祭巫单独唱出:出了国家就没想回来,参加了征战就永不复返。带着长剑,挟着秦弓,纵然身首异地,内心仍毫不悔怨。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情壮志。全篇写战阵的惨烈,与将士勇敢杀敌,悲壮成仁。
剑战国网络图片无论是《东皇太一》、《少司命》和《国觞》,彷佛可以看到“执剑人”就是扮演祭巫独唱的角色,加上双手握住剑锋向下的宝剑,更可见其闻歌舞剑的英姿飒飒。楚人继承商人尚鬼神的宗教仪式,从此可见其风采。有趣的是,殷商雕刻大多没有动作,基本上是和物质材料的性格接近,没有动作和表情纯粹的形态,可以说是一种指引,不知不觉把我们指引到一个宽广的审美领域之中去。这是中国式艺术的特征,重写意而不重写实,由此更加可以体会殷商时期的艺术精神。
内容整编自:吴兴文《束发·大带·执剑人》《紫禁城》年10月刊,感谢作者及杂志提供资料,如有问题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