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司马光有才华,可后人把他当成了“秀才误国”的典例,苏轼与辛弃疾皆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其实比辛弃疾更为有才。
然而,苏轼找不到一套完整的的治政理论。又
因“乌台诗案”险些性命不保,最后落到个流放的结局。
而辛弃疾却在很早的时候就写下了《美芹十论》和《九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救国之书”。
换而言之,在南宋时期,山河丢了半壁,笔杆子是远不如枪杆子好使的。
让人无奈的是,宋朝的政事拿捏在一群“笔杆子”身上,这些人逼死了岳飞父子俩,陆游、辛弃疾也没能得到重用,免不了让人们心中窝火。道理很简单,辛弃疾和陆游都是主战派,而那群“笔杆子”自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晚年辛弃疾留下一首词,藏着自己一生的经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出自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这首词,是他遭遇文官弹劾,革职后闲居带湖时所著。这首词,是对他一辈子的概括,从青少年谈到老年,因而读懂了这首词,几乎也就读懂了辛弃疾。
他说道“青少年不识愁滋味”,意思是什么?少年时他尚未回到宋朝,当初受祖父辛赞教导,韬光养晦,不停采集“敌占区”的情报信息。
但那个年代,辛弃疾豪情壮志,认准了在不久的以后自己会大显身手,也没有预知了南宋官员的“主和”之心,故他辞官后,诉说自己那个年代的愁肠,基本都是“强说愁”。
现在,壮志难酬,他重新登高望远,也想要像15岁时那般,拥有着无惧天地的豪情壮志,殊不知话到嘴边,只剩这句:却道天凉好个秋!(真是个凉快舒适的秋天!)
在这儿一定要说到“情怀”和“信仰”
众所周知,杜甫一辈子贫穷,小儿子被硬生生饿死,可他仍然在求官,期盼假以时日能指点江山。
杜甫为什么会这样子?是官瘾比较大吗?并不是,杜甫不喜欢浮名,他是真的想做事,把“匡扶社稷”当作自己使命,这也是他的祖训。
同样的,辛弃疾也是如此。后世对辛弃疾的记忆,他是将领好像他从来没老过,60岁还可以上阵杀敌,看得出多英勇。
但现实生活,硬生生把他虐成了一个文人。宋高宗赵构对辛弃疾很欣赏,认可了他给出联手抗金的策划,可就在回归的路上,耿京被汉奸张安国欺骗,丢了小命。
眼看起义军群龙无首,策划也要付诸之流,气愤的辛弃疾带着50人,闯了金人50万的营区,擒住了张国安。
这样的作战比例,能安然无恙,看得出辛弃疾不仅仅英勇,还很熟悉情报信息和攻略。
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个豪情万丈的名将,在回到宋朝以后,被一群文官硬生生摁在了书案边。这些人怕开战,徽钦二帝在金人手中,宋高宗怕迎回二帝后,自个的王位动摇。这才是辛弃疾的伤心欲绝之处。
罢官后,与世隔绝江西上饶,辛弃疾却仍在:“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的一辈子可以称得上是传奇,但是,和那些壮志难酬的人一样,直至垂垂老矣。他的词有关一个民族文化的风骨和尊严,是一种大情怀。
一句话总结他的一生:一手握笔,一手持刀,文可指点江山,武可戎马一生。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现在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的一生中,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都被收录在了《辛弃疾词传》中,通过他的作品,我们读懂了辛弃疾的壮志未酬的悲凉,读懂了他伟大的爱国情怀。
读古诗词,学习古人智慧,现在《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苏轼词传》《辛弃疾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这6本词传目前一起购买只需要79元。
从他们的作品里,我们能学习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对生活带来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