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笔下的名句,字面上理解博览群书,把书读透,写起诗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有神助。
现代人把这句诗作为勉励自己读书的金句,说明多读书有好处,能够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把文章写得很生动。
你可知道诗人杜甫写这句诗时处在何种境地,是何种心情吗?
01、出身宦官家庭,聪明好学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汉族,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出身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七岁能出口成章,下笔成诗。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02,青年时游学,与李白相识相知
开元十九年,杜甫的父亲任兖州司马一职,十九岁的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杜甫先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后来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天宝三年(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
二人相见恨晚,一起度过了一段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的日子。
那时的杜甫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和他所期望的人生道路。此时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秋末,李白和杜甫两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03、和杨氏成婚,生活清贫
杜甫在二十九岁的时候暂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杨氏,杨氏是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二人成婚于开元二十九年。
当时的杜甫29岁,杨氏19岁,虽然年龄相差不少,但是二人婚后感情融洽,琴瑟和谐。
杜甫31岁时父亲杜闲死了,杜甫纵情山水、吃酒撸串的日子不多了,他不得已赴长安谋生,想谋个一官半职,但并不顺意,生活渐渐陷入困顿。
杨氏是个贤惠聪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地支持他,30年来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自杨氏和杜甫结婚之后,出身官宦人家的杨氏从未跟着杜甫享受过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就连安定的生就连安定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一心报国,只能留下妻子离去,杨氏便只能独自在那贫困的条件下抚养他们的孩子,一边等着杜甫安全归来。
虽然杨氏是一个出身名门的千金小姐,但她没有一点点娇弱的气息。
她用小小的肩膀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之后,在微弱的灯光下补着破了又破的杜甫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度过。
饥饿、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他们婚后生活的主要内容。
杜甫虽然身为人父、为人夫,却无法解决全家的温饱。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杜甫悲痛万分,时局动态,老百姓的生活流离失所,杜甫把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只有在入住成都之后才获得了一段稍为安定平和的日子,杨氏也在这里才恢复她作为书香世家小姐的感觉?
她每天与丈夫下棋,泛舟,弄文墨棋画,平淡却不失幸福。
04,才华横溢,仕途不顺
开元年至年,35岁至44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天中宝六年(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出于杜甫i《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首诗表达了杜甫怀才不遇的窘境。诗的全文为: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这首诗作于天宝七载(),当时杜甫37岁,时应试落第,困守长安,心情落寞,想离京出游。
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
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
杜甫自二十四岁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
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中陈述了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倾吐了仕途失意、生活潦倒的苦况,对于现实黑暗有所抨击。
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淤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
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
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
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会顺利登上仕途,可实现梦寐以求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了。
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考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
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
从“此意竟萧条”到“蹭蹬无纵鳞”诗中写了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
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绔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
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
写这一些,杜甫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是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
最后诗人写了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
诗人十分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
他对曾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没有办法只好隐退。
05、困守长安,同情下层劳动人民
天宝十年(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
天宝十四年(年),杜甫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对于百姓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