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年,20岁的杜聿明辗转来到广州,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推荐,他进入刚成立的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当时军校校长为蒋介石。
早在陕西榆林中学读书时,杜聿明就为自己定了两个人生方向,第一就是学好英语,以后能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报效国家;第二就是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家卫国。
只是后来,杜聿明发现自己怎么也学不会英语发音,只得放弃学英语留洋的想法,同时也坚定了要成为一个军人的奋斗目标。
杜聿明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军校中的一员,喜悦之情还没平复,一道选择题就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同时收到两份党员登记表,一份共产党员登记表和一本《马克思资本论浅说》,另一份是国民党员登记表和关于“三民主义”的介绍资料。
出身地主家庭的杜聿明对“共产”比较排斥,《马克思资本论浅说》他也看不懂,但对“三民主义”觉得还可以接受,经过一番思考,他最终选择了国民党党员登记表填写,从而成为一名正式的国民党党员。
图杜聿明将军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很多次选择,如升学、就业、婚姻等等这些,有时一些在当时看似不经意的选择却决定了以后人生的走向。
当时年轻的杜聿明可能也没想到,他的这次选择决定了他人生后来二十几年的道路。他更没料到,在人生的后半场,他又迎来一次无奈的大反转。
从军校毕业以后,杜聿明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后来又奉命被派到北方参加过军阀混战。年,他南下投奔蒋介石。由于杜聿明踏实肯干,勤学苦练,头脑又很灵活,逐渐崭露头角,引起了蒋介石的重视。
年,国民党军委会决定建立中国第一个陆军装甲兵团,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第一任团长。后来,装甲兵团扩编为第师,第11军,又改番号为第五军,杜聿明也一路升迁为第五军军长。
第五军当时是蒋介石五大主力军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唯一的一支机械化王牌军,下辖有三个师,分别是郑洞国的荣誉第1师,邱清泉的第22师,戴安澜的第师。该军拥有装甲兵团、炮兵团、骑兵团、工兵团、高射炮队等现代化兵种,杜聿明能担任这样一支先进装备队伍的将领,可见蒋介石对他的器重。
杜聿明也确实不负众望,虽然已是高级军官,但他却以身作则,刻苦学习,经常待在部队悉心钻研汽车、装甲车、战车的性能。部下称赞他说:“杜军长是万能,什么都懂。”
全军在杜聿明带领下,学习气氛浓厚,士气高涨,形成练兵高潮。后来重庆军事委员会派人来校阅,第五军的军事训练位列全国第一。杜聿明也在全国军人中出了名。
年12月,广西南宁的昆仑关大捷更是把杜聿明的威望推向了高峰,他因此成为名震中外的抗日名将。
从年夏天开始,日军为了截断我国西南交通国际战线,集结重兵准备开辟华南战场。11月,号称“钢军”的日军板垣师团侵占南宁后,又向昆仑关挺进。
杜聿明率第五军赶赴南宁奉命击破昆仑关之敌。昆仑关地势险要,是军事必争之地。因此中国军队对昆仑关是势在必得。
杜聿明精心布置好作战部署后,就把军部指挥所搬到高大岭上一个山洞,此处是昆仑关附近的最高点,站到岭上,敌我双方的行动都尽收眼底。
战斗期间,杜聿明每天携带一部电话机,一架望远镜,不计个人安危,多次来到前沿阵地,沉着冷静指挥战斗,根据战场发展态势,随时调整作战部署。
敌我双方在昆仑关附近几个阵地反复争夺,多处两军短兵相接,进行激烈的白刃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日军还派来了飞机进行掩护,一次又一次反扑,昆仑关几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
经过全军官兵的英勇血战,中国军队终于在31日攻克昆仑关,日军向九塘溃败。杜聿明下令乘胜追击,中国军队官兵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向敌人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终于将日军击溃。
昆仑关一战取得了重大胜利,捷报传出,全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极大振奋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中外报纸纷纷报道昆仑关大捷的消息,面对记者的采访,杜聿明保持他一贯的冷静,他强调说:
“这次抗战胜利,有一点需要着重宣传的,那就是要强调本军是民众的武力,民众是本军的父老。所以诸位要是记载这一次胜利,千万要带一笔:本军的胜利,其实就是民众的胜利。”
同时,杜聿明想的更多是那些牺牲在战场的将士们,第五军在此战中,有多人为国捐躯。于是,部队经过短暂的休整过后,杜聿明在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陆军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他还含着眼泪亲笔写了四百多字的纪念碑文。
如果说,昆仑关大捷是杜聿明军旅生涯中的一大荣耀,那以后带领远征军挥师入缅,则是他一生的梦魇。
二
年3月,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运输要道的安全,中国政府派出远征军入缅甸抗击日军。罗卓英任第一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任副司令长官。美国人史迪威将军为参谋长。
由于同盟国之间利益分歧,指挥命令不统一,英军又一路溃败,导致中国远征军非常被动。
同古会战时,杜聿明亲临同古,指导第师设防固守。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第师在师长戴安澜的率领下奋勇杀敌,怎奈友军英军却不配合提前撤走,导致第师陷入包围中。
经过12天的苦战,第师弹尽粮绝,援军又被日军阻击在路上,处境危险。杜聿明不忍这支跟随自己多年的部队就这样全军覆灭,于是,他下令第师突围,史迪威却极力反对,坚持要第师继续留下来。
因为此举关系到远征军存亡,杜聿明据理力争,不理会史迪威的意见,向第师下达了迅速突围的命令。3月30日,第师在师长戴安澜的指挥下,有序撤出同古,只给日军留下了一座空城。
同古之战后,由于英军一路溃败和情报错误,导致曼德勒会战失败,从此远征军不得不走上惨烈的撤退回国之路。
由于回国之路被日军切断,杜聿明带领远征军翻越人迹罕至的野人山。远征军所经过之处,都是地形复杂的山地峡谷,又适逢雨季,行走异常困难。部队给养又跟不上,山中蚊蚁成群,蚂蝗吸血,官兵死亡甚多,尸骨曝野,惨绝人寰。
第师师长戴安澜、团长柳树等都在这次撤退中身负重伤,因无药可治而牺牲,令人痛心!
图图
牺牲的名将戴安澜
杜聿明也感染重病——回归热,几乎丧命,他是被士兵们抬着回国的。远征军出征时大约有10万人,回国时仅剩下4万人左右。其中第五军原来总人数大约有40人,死伤人数就有2万多人。
就是这次败走野人山的经历,使杜聿明备受非议。
当时史迪威的命令是要中国远征军撤退至印度,但是如此一来中国军队就可能沦为英军的附庸。对此,不仅蒋介石无法接受,就是杜聿明也不放心把中国军队交到英军手里。英军在缅甸战场的表现已使杜聿明失望之极。
远在重庆的蒋介石给杜聿明下达的命令是撤退回国,那时中国军队的官兵们也是归国心切。
中国军队原本就近可以经八莫、密支那回国,但是这几处很快就被日军占领了,对于已没有重型武器的中国军队来说,能不能通过敌人的封锁,还是未知数,后边还有日军的追兵。杜聿明和高级将领们经过反复权衡考量,最终决定绕道野人山回国。
当时,他们想的是,还可以通过电台与盟军取得联系,让盟军空投粮食和药品。但是,在行进途中,唯一的电台和报务员跌落山崖,从而导致部队与外界失去联系,给养严重匮乏,又适逢复杂恶劣的地理环境,多重因素叠加最终酿成悲剧。
杜聿明回国后,流着泪向蒋介石检讨,请求处分他。同时,他发誓,一定要向日寇雪耻。只是,蒋介石没有处分他,同时委任他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这也使他没有机会在缅甸战场报仇雪恨。
年5月,中国远征军从滇西反攻日军,杜聿明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他率第五集团军先后攻占了日军的多处据点,全歼了日军第56师团主力,打通了通往畹町的大门,又配合盟军攻克畹町,彻底打通了滇缅公路,终于为缅北失利雪耻。
但是,这迟来的胜利还是不能抹去杜聿明心中的伤痛。那些抛尸荒野的中国远征军官兵是杜聿明心中永远绕不过去的坎。
新中国成立后,戴安澜的儿子戴澄东想写一本关于父亲戴安澜的书,特地登门拜访已被特赦的杜聿明。但是杜聿明只和他聊家常,对于远征军却只字不提。
三
抗战胜利后,杜聿明奉命接收东北,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淮海战役期间,被寄予厚望的杜聿明又被任命为徐州“剿总”副司令。
但是,战场上国民党大势已去,不是某个人就可以力挽狂澜扭转败局的。年1月,杜聿明在河南永城被解放军俘虏。这年,杜聿明45岁。
从一个位高权重的高级将领突然沦落为阶下囚,杜聿明遭遇人生断崖式下跌。
刚开始,杜聿明还想自杀,以死向“党国”效忠。后来,他眼看自杀不成,就消极抵抗。因为他本就身患多种疾病,身体羸弱,但是他对自己的疾病绝口不提,妄想以疾病拖垮身体从而达到慢性自杀的目的。
杜聿明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还是清末的举人。杜聿明从小深受孔孟儒家文化的影响,把“礼义廉耻,忠孝仁爱”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
杜聿明从参加国民党以来,对于蒋介石一直很忠贞。蒋介石既是他曾经的校长,又是他的长官,并且又是他实现建功立业的引路人和靠山,在杜聿明看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应该对蒋介石忠心不二,绝对服从。
当初杜聿明奉蒋介石之命任昆明防守总司令一职时,为了扳倒“云南王”龙云,不惜在昆明隐忍五年,暗中谋划布局,最终成功解除了龙云武装,帮助蒋介石去除了心腹大患。
事成之后,被迫到重庆任职的龙云迁怒于杜聿明,蒋介石为了平息龙云怒火,只好发布通告处分杜聿明。但是杜聿明却无怨无悔,面对蒋介石的劝慰,他说:“只要于国家有利,个人不计较任何名义和地位。”
图杜聿明被俘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对蒋介石忠心耿耿的杜聿明,最终却在共产党的感化之下,彻底转变了立场。
战犯管理所的干部们,不仅对战犯们不打不骂,不卑不亢,还耐心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管教干部看到杜聿明身体瘦弱,特地为他每天供给一杯鲜奶,还积极派医务人员为他诊治身体疾病。
杜聿明所患脊椎炎非常严重,晚上睡觉时几乎不能翻身,常彻夜无法入睡。为他诊治的医生除了给他配给药品外,还经过研究,特地为他定制了一具石膏板,这样晚上睡觉时躺在石膏板上就舒服多了。慢慢地经过医治,杜聿明的脊椎炎逐渐好转,直至痊愈。
此外,杜聿明所患的胃溃疡、肺结核和肾结核等长期顽症,也在管理所医务人员的精心诊治下,都在逐步好转。
人的身体健康了,思想也会跟着发生积极的变化,并且这种好转还是在曾经的敌人帮助下才享受到的。这个意义自然非比寻常。
更何况,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终于,杜聿明这块顽石也软化了。
尤其是后来,抗美援朝的胜利,对杜聿明的冲击更是巨大。共产党能打败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美国军队,实在令人惊叹!杜聿明对共产党逐渐由怀疑到信任,又发展为敬佩。
他激动地说:“我对于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确实站立起来了。”
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特赦令。对在押的国民党集团的十名战犯予以释放,杜聿明位列特赦名单之首。
经过十年的牢狱生涯,杜聿明终于重获自由。他激动万分,说:“党和毛主席对我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头等战犯,给予特赦,我无限感激,誓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使自己成为新人,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无论遭受狂风暴雨的阻碍,生死以之,绝不反顾。”
好事呢一桩接着一桩。令杜聿明喜上加喜的是,他还和妻子曹秀清联系上了。
图杜聿明和夫人曹秀清
四
杜聿明和发妻曹秀清感情甚笃,育有三子三女。自律的杜聿明在军中多年没有绯闻,这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算是一个清流了。
当年杜聿明被俘后,曹秀清着急万分,曾到南京大闹蒋介石的总统府,要求蒋介石还她丈夫。此事还一度登上报纸头条。
蒋介石败退台湾之时,曹秀清想着留在大陆也无依无靠,就带着全家老少八口跟随国民党残部到了台湾。谁知到了台湾之后,杜家人的生活竟无人过问,曹秀清只好出去做工,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还四处托人才把几个孩子送进学校。
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的长子杜致仁,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了,却自杀身亡。
据曾采访过杜聿明等特赦战犯的作家黄济人后来写文披露,因杜家到台湾后经济拮据,杜致仁在美国读书全靠银行贷款维持。但是年夏,原本向他提供贷款的台湾银行却突然中断信贷,导致无法继续学业。无奈之下他向母亲曹秀清写信求助,说需要美元就可以完成剩下的学业。曹秀清也没有办法,想来想去就写信向蒋介石请求借贷美元。
蒋介石只批了美元,还要分两年给。曹秀清只好给儿子寄去美元,在美国翘首以盼的杜致仁收到母亲寄来的美元,失望着急之下,万念俱灰,遂服安眠药自杀。
曹秀清悲痛至极,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后来,曹秀清通过在美国的长女杜致礼得知,丈夫杜聿明还活着,就又重新振作起来。
图早年一家合影
为了进一步探听丈夫的消息,曹秀清就想离开台湾去美国。刚好大女婿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蒋介石也听说了此消息,就联系曹秀清,想通过曹秀清向杨振宁施加影响力,好使杨振宁能回归台湾。
为了能离开台湾,曹秀清就表面上应付着。于是,经过蒋介石特批,曹秀清来到了美国,见到了长女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亲人团聚自是高兴万分。
到美国后不久,曹秀清就得知了丈夫被释放的消息,夫妻两个就开始通信联系。杜聿明在信中向妻子介绍了北京的情况,希望曹秀清能回国定居,夫妻团圆共度晚年。
于是,曹秀清就着手准备回国。有不少人劝她,说大陆如何如何可怕,让她不要被欺骗了。但是,曹秀清是位很有主见的女性。她说:“光亭都能在北京生活,我为什么不能呢?”
终于,到了年,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经过我国驻外使节的帮助,曹秀清从纽约飞日内瓦周转,最后终于在6月3日回到了北京,这对分开了14年的夫妻终于见面了。两人都高兴地说:“真没想到还能有今天。”
杜聿明最后的晚年生活是平静和充实的,不仅和妻子团聚,并且在美国的长女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也几次回到国内看望他们。他还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写下了多部文史著作,为抗战和解放战争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享年77岁。
图晚年的杜聿明,曹秀清
全国政协为杜聿明举办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大会,长女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回国参加葬礼。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台湾当局不予放行,杜聿明留在台湾的几个儿女未能来北京奔丧,只能在台湾设灵遥奠。
杜致礼在追悼会上说,父亲以爱国始,以爱国终。在弥留之际,仍殷切希望台湾和大陆能早日实现统一大业,母亲素知父亲之志,她将谨遵父亲所嘱,永远定居祖国,继承他未竟之志。
年6月,曹秀清与台湾的几个儿女在香港团聚,子女们想让曹秀清到台湾定居,被曹秀清拒绝。短暂的团聚过后,曹秀清仍回到了北京。
年5月,曹秀清在香港病逝。
文
南国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