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诗歌意象,把握情感,理解青春的责任与价值。
2.鉴赏诗歌语言,品读诗词的炼字艺术。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媒体出示诗人席慕容诗歌《青春》:
《青春》
——席慕蓉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的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
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当代著名诗人席慕蓉独特地以书来比喻青春,写出了青春值得珍藏,也写出了青春的易逝,不易保存,表现了诗人对青春的无限依恋之情。
同学们,青春是美好的,青春也是易逝的,我们正当少年,就当珍惜青春,树立高远志向。正如唐代诗人李贺所言:“少年心事当拿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感受青年毛泽东的“拿云”之志。
二、介绍题目
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词有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以是写词叫“填词”。词分为上片(上阕)和下片(下阕)。
2.“沁园春”(qìn)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本是园林的名称,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所有,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习朗读
活动一: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词典读准字音,将注释中的字音注在原文上。读不准的查找词典。积累如下重点词的读音。
沁园春( )百舸( )峥嵘( )寥廓( )挥斥方遒()
浪遏飞舟()
活动二:读准节奏和感情。
1.小声朗读,边读边用/划分诗歌节奏(划在书上),并在你认为需要重读的词语上打上着重号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情感去朗读?并范读。
参考:
朗读节奏:一般为“二二”节拍。但注意这几个句子: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看/万山红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忆作为领起字,读时要稍微停顿,读出情感)。
重读: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浪遏\飞舟
朗读感情:深沉而又昂扬的情感。
四、理清全词行文思路,学会背诵
活动一: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歌意思并用原文5个关键词语,理清全词行文思路。
参考:全词行文思路:“立”“看”“问”“忆”“记”。
活动二:当堂背诵(结合5个字的背诵思路)并检查背诵。
第2课时
任务一:通过品读诗歌意象,把握诗人情感。
活动一:这首词描绘了四幅精美的画面,分组协作,用最凝练的语言归纳这四幅画面。
参考: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活动二:四幅画面中“湘江秋景图”尤为精美,诗人抓住哪些意象展开描摹的?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词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取了极具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
词人用“红遍”“尽染”“碧透”“争流”“击”“翔”等词将眼前景象写得生机勃勃,通过提出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其博大的胸怀和献身革命的凌云壮志。
活动三: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秋”的诗文,下面摘录几个片段:
先秦诗人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代文人欧阳修《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宋代词人柳永《雨霖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思考: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人们笔下的秋大多为“悲秋”,这首词也是“悲秋”的吗,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从哪里读出来了?
参考:在词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寒而不悲,反而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鱼翔”这些意象,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给人力量的美。词人面对这样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的景象注入了新的情感。
活动四:从上片的写景中,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献身革命的凌云壮志。词的下片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诗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击水”的深意在于,含蓄回答上片“谁主沉浮”的问题,我辈才是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任务二:了解背景,归纳主旨
1.出示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年,作者32岁,正是风华正茂。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湖南省军阀赵恒惕暗中派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有好心人传递了消息,年8月28日,毛泽东趁着月色,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来到了长沙。在长沙,词人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结合背景,归纳这首词抒发了的感情。
参考: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