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永不消逝的电波新中国收音机66年变迁史
TUhjnbcbe - 2024/10/1 17:20:00

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迈进。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集微网特推出“70周年芯片专题”。华为、中兴事件,让中国芯变得家喻户晓;科创板设立、大基金持续注资、资本青睐等,使中国芯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中国芯如何走向崛起。本专题从“谈古”来“立今”,围绕应用篇、关键芯片篇、政策篇、展望篇四个维度展开,共计11篇深度文章。中国芯纵有挫折,但从不停顿;中国芯即便沧桑,但仍豪情万丈!

“嗒嘀嗒、嗒嘀嗒,小喇叭节目开始广播啦!”;

王刚的《夜幕下的哈尔滨》、孙进修老爷爷讲故事;

单田芳的评书,侯宝林、马季的相声;

小说联播、音乐欣赏、每周一歌、广播剧……在全国人民的城市上空,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有一些声音一直印在脑海中,伴随着听众学习、工作、生活、退休。在这些声音的背后,收音机一定是建国70年以来,每一代人共同的记忆,一同见证了翻天覆地的时代变迁。

电子工业是世界上20世纪上半叶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此前,无线电大多用于军事用途,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年,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天和电化厂等9个工厂及上海无线电子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此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的一些无线电工厂先后生产出“春蕾”、“飞乐”、“牡丹”、“北京”、“红灯”、“咏梅”等半导体收音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京无线电厂生产的“熊猫”牌半导体收音机。随后,半导体收音机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中国收音机变迁史

“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子工业取代了传统的重工业,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新支柱,而收音机工业又是当时电子工业中用于民用的主体。

近代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作为无线电心脏的电子管,中国当时还不能独立制造,其他的无线电元件也大多依赖进口,因此中国的收音机制造当时就只能建立在对国外产品组装的基础上,而且产业分布也都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天津、南京这三大城市中。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也是中国近现代收音机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的中心。天津的民族收音机工业发迹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伪时期遭到了严重的摧残,而在年抗战胜利以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辉煌。

新中国第一台品牌收音机——红星牌图源:网信天津

年清华无线电半导体专业毕业的朱贻玮前辈(教授级高工)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无线电制造业得以恢复,年~年国家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大哥”帮助中国建设了项重点工程,其中一项就是北京电子管厂,代号“”厂,生产各种小型管、大型管等电子管,北京生产的电子管收音机五六十年代在东南亚是最畅销的。

后来厂从苏联引进了锗晶体管技术,生产锗合金管和合金扩散管,锗单晶都是从大烟囱里的煤灰中提取出来的,量很少。北京无线电厂用六只锗晶体管组装了“牡丹”牌半导体收音机,就此开启了半导体收音机时代。“老百姓不明白那些专业的东西,就管半导体收音机叫‘半导体’。”朱贻玮表示,“电子管收音机与半导体收音机相比,前者体积大、耗电大,但是音质好,比较逼真;后者体积小、省电、便于携带,但是音色失真比较大,当时价格昂贵。不久后,半导体收音机与缝纫机、自行车、手表一起被称为‘四大件’,这样的一台收音机在当时要人民币多元,在六七十年代一般人家一、两个月工资才能买得起。”

年上海研制的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是便携式7晶体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木质外壳,带提手,整机尺寸为毫米×毫米×92毫米。所有50多种零件均实现小型化,使用的7只三极管和2只二极管全部是国外产品。在北京厂研制锗合晶晶体管的同一时期,南方的上海线电技术研究所在年也试制成功第一只上海产锗二极管和锗三极管,上海无线电器材厂用这批国产锗晶体管,于年国庆10周年前夕组装出美多牌—1—1型便携式7管中波段超外差式收音机台并投放市场,首次实现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商品化。

年9月,上海无线电三厂与上海元件五厂等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合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美多牌28A型便携式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当年10月投入生产,建立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水生产线,开创了国产晶体管收音机大批量生产的先河,在中国收音机制造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后,国产晶体管收音机产地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产量很快超过电子管收音机。

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图文报道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资料图片)

另一位集成电路设计与EDA专家陈春章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则表示,在电子管收音机出现年代,早期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使用的是单个二极管矿石收音机。用两根竹竿子架着拉一根天线,连上一个矿石二极管和单个耳机就有声音了,非常简陋。“它其实是用天线、地线以及基本LC调谐回路和矿石二极管做检波器而组成的没有放大电路的无源收音机,它是最简单的无线电接收装置,主要用于中波公众无线电广播的接收。”陈春章回忆说,“简单的矿石收音机可以只有一个线圈,可变电容器,二极管检波器还有高阻抗耳机构成,由于只有一个调谐回路而被称为‘单回路矿石收音机’,也叫‘单管’收音机。当晶体管发明后,无线电爱好者使用锗二极管替代了矿石。”

我国的调频广播年开始试播,频段是64.5~73MHz,主要用到低噪声高频电子三极管,锐截止五极管和高跨导功率管等。上世纪70年代之后有了三管晶体管收音机和差分式六管晶体管等收音机,覆盖了调幅(AM:中波波段-5kHz)、调频(FM:波段范围87.5-MHz)和短波(SW:3-30MHz)等全波段收音机功能,这要得益于晶体管性能的不断改善以及调谐器模拟电路的功劳。这一时期调频广播全部实现了立体声,优秀的立体声激励器使广播质量大踏步提高,调谐器设计技术也取得长足的进步,集成电路和固体滤波器(晶体声表和陶瓷)的大量使用,使调频立体声的音质得到大幅提升。

据陈春章回忆,到了80年代,出现了硅锗管混合电路的收音机;90年代使用集成电路的收音机和改善并扩大音频输出的OCL和OTL类家庭音响等,只要一片单片机就可以组装一台收音机,微处理器引入调谐器,电路设计追求创新。优秀调谐器纷纷面世,音质进一步飞跃。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后来的集成电路,半导体收音机经历了三代发展,但通常人们所说的半导体收音机,是指第二阶段的晶体管收音机时期。

他表示,中国收音机产业的繁荣,与建国至改革开放初期人民获取外界信息渠道贫乏、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息息相关。晶体管收音机推出以来,全国各地收音机需求日增,北京、上海、南京、无锡等地都有多家无线电厂相继推出多种品牌和型号的晶体管收音机,其中尤以上海突出。到年,上海累计生产晶体管收音机万台,占同期晶体管收音机全国总产量的1/3。上文中提到的美多28A收音机在年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时,作为国礼赠送,国产收音机水平和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年,根据国家能源政策,电子管收音机全部被半导体收音机取代。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组合式,突破了调频、立体声、集成化等关键技术。

收音机产业繁荣的背后,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振兴的开始

如果说,半导体晶体管的第一个商业化产品是半导体收音机,“那收音机产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朱贻玮如是评价。

“过去短波通信涉及到‘收听敌台’的大帽子或者通信自由的问题,另外短距离无线通信对话机‘Walki-Talki’二十年前是禁止的,而Motorola早在美国建立起一片民用、特别是汽车之间的短距离通信。”陈春章则表示,国外的业余短波无线电(HAMRadio)爱好者活动一直持续发展,国内却偶见报导。

年,中国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厂开始组建,苏联、德国援建,曾经一度是中国最大亚洲最大的电子管厂,现在转型为京东方(BOE)。年,周恩来总理发起“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国产第一部半导体著作《半导体物理学》由此诞生,同时国家发布《-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半导体作为国家生产与国防紧急发展领域。随后,教育部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5所高校相关师生召集到北京大学,开办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谢希德和黄昆主讲半导体物理学,并指导学生半导体物理研究。这个培训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人才,后来都成为半导体领域有名的院士、专家,包括中科院院士王阳元、工程院院士许居衍、微电子专家俞忠钰等。

“五校联合半导体专门化”年毕业生和黄昆合影

北京酒仙桥厂的筹建使中国重启了电子产业,除此之外,还有北京电机总厂、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即厂大院,现在的艺术区)、北京有线电厂(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等单位。这些“一五”期间的工厂,成为我国电子工业的基础。“如果说北京的电子产业从电子管开始起步,那上海就是主要从晶体管起步的。”朱贻玮表示,“北京以厂为起点,后来四机部决定建设3家集成电路专业化工厂,其中厂建在北京,由厂抽人筹建,在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内合作建厂;与此同时,上海仪表局决定将上海元件五厂五车间搬迁到漕河泾建上海无线电十九厂(简称上无19厂)。”

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到:“在这一时期,北京市和上海市相继建起了一批集成电路工厂,有北京市半导体器件二厂、三厂、五厂和上无七厂、上无14厂等。而且各地也纷纷建厂,例如常州半导体厂、苏州半导体厂、天津半导体器件一厂、贵州厂和厂、甘肃厂和厂、锦州厂等。加上各部门一些单位也上集成电路,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厂、一机部机械自动化所、五机部所、七机部所和厂等。北方厂和南方上无19厂号称‘南北两霸’。”

“其中北京厂主要生产TTU电路、CMOS钟表电路及A/D转换电路;上海无线电19厂主要生产TTL、HTL数字集成电路。他们是当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南北两强。年,国防科委将石家庄13所的固体电路室迁至四川永川县,成立固体电路研究所(即永川半导体研究所,现重庆中电24所),后来发展为中国唯一的模拟集成电路研究所。同年,上海无线电十四厂首次制成PMOS电路。年代永川半导体研究所、上无十四厂和北京厂相继研制成功NMOS电路,之后又研制成CMOS电路。”

半导体收音机产业的繁荣,与这些电子元器件厂的发展壮大不无关系。“可以说收音机是咱们国家在电子设备领域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程度最早、也最完备的一个产品。”朱贻玮强调,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里,最核心的技术在晶体管,其他就是喇叭,电容电阻、天线(磁棒),也基本都是国产了。

“电容器也很重要,它涉及到绝缘材料与工艺问题,材质不好的话会漏电,漏电的话效果就差,比如用于功放的电解电容。”陈春章表示,以中波六管收音机为例,其电路组成主要包括接收回路、混频与本振又称变频电路、中频放大、检波、音频放大(含功率放大)等,都是模拟电路,主要用到三极管、磁棒线圈、电容器、电阻器、变压器等等,当时国内电子厂均能配套生产了。但在涉及某个LED路灯控制器项目时了解到,至今,国产钽电容质量依旧差人一等。

可惜的是在动荡的十几年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被迫停摆了。“这十年灾难时期很多科研单位都停摆了,科研项目停了,不过工厂受影响相对少一些,还在制造,但是半导体产业也由此与世界的差距再次拉大。”朱贻玮表示。

组装收音机,每一个无线电爱好者的必修课

建国之后的几十年里,人民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和匮乏,业余生活多数是看书和收听广播,收音机对大多人而言是当时获取各种社会知识最好的一个途径。“那时很多人都热爱听收音机广播,但买一台收音机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只能自己攒点钱组装,也有不少是是无线电爱好者,从电子商店买回一堆二极管、三极管、喇叭、磁棒、可变电容、电阻之类的元器件,对照书籍上介绍的电路图自己学习组装。”陈春章表示。

无线电爱好者几十块钱买来晶体管就可以组装收音机,比购买品牌产品便宜很多,另一方面对专业人士也是锻炼动手能力(DIY)的好机会。

陈春章一开始想听广播学英文,90年代早期中央广播电台对外广播是用英文的,但是要用调频收音机。“价格还蛮贵的,于是就自己动手做了一个单管调频收音部分,这样可以选择连接英文调频节目或者连接唱片机,接上功放电路和八英寸喇叭箱。”他回忆说,“在北京东单有一个卖晶体管等各种电子器件的商店,那时候发烧友们有一个最大的业余爱好是周末经常骑自行车去‘淘宝’。”说起来,总体花费的钱不多,为了安装大的电解电容器或变压器等,还要使用钻床与钳工工具等做机壳,花的时间则更多了。

另外,电视机和录音机刚出来的时候价格很贵,而且有限额,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无线电爱好者的兴趣则转向自己组装电视机等。

60年代,无线电爱好者在供销社五金柜台图源:新华社

这里可以看到,组装收音机的热潮,也跟这样不鲜见的电子产品商店有关。朱贻玮表示,当时电子管会有一些产品参数达不到指标,不符合规范,或者有一些小瑕疵,但性能可以,不影响使用,就放到这些电子商店售卖,当然也有正品。

陈春章表示,当时每个月一期的《无线电》杂志上就有收音机的电路图,无线电爱好者就参照着自己组装。他自己装过收音机不算太好,还绕过多个小型变压器装过多个电源稳压电路。他的一个同事就装得很奇妙,直到今天还让他啧啧称奇。“当时大部分收音机都是用两节或者四节电池,四节的话是6V工作电压,但是这个同事装的收音机只需用一节电池,也就是用1.5V的低电压就可以工作,后来还作为成熟的产品生产出售到市场上。”陈春章回忆,“至今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实现的,但是既然改变了工作电压,肯定是在电路上做了改进,晶体管也挑选了不同的型号,比如阈值低的。”

组装收音机的风潮从6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电子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实验课中还有组装一台收音机这样的课程。其中不乏上文陈春章的同事这样专业的无线电从业者,也有资深的发烧友爱好者。笔者最近采访的一位80后半导体创业公司CEO表示,他从小也是无线电爱好者,单收音机就组装了超过台。“就是爱好啊,就像现在有些航模爱好者,也组装很多航模一样的。”

“半导体收音机最多用到20个左右晶体管,对普及电路知识和动手技能有很好的帮助。”陈春章说,“但印象中那些年收音机等的电路主要还是采用国外的电路为主。”

收音机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台的广播,那时刚解冻,电台有很多民族音乐、曲艺、小说广播(长中短)、文艺欣赏、外国古典音乐、轻音乐,高质量的广播剧,电影录音剪辑等等,深受大众喜爱。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音机也被称作“戏盒子”。这个会说话的“戏盒子”是很多人心中的“大世界”。“盒子”里说得动人,盒子外边听得心醉,素未谋面的播者和听众,却能通过收音机心意相通。

一台具有中波调幅、调频、短波功能的收音机

解放初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有播出教授俄语的节目,从初级班到中级班,每天半小时。在朱贻玮上初中的年代,他每天听广播学俄语。他回忆,解放以前大家都学英语,后来解放后学俄语,到改革开放以后又开始学英语,广播节目也随着时代转变。到了陈春章的年代,收听的就是英文节目了。

曾几何时,叩开听众通往外部世界认知大门的收音机,逐渐被MP3、电视机、电脑、手机所取代,直至后来以一种功能被整合到智能手机、汽车中,独立的收音机似乎已成为了老古董,66年来,中国的收音机产业经历了从奢侈品到必需品再到收藏品的演变。

作为功能整合到手机、汽车里的收音机对集成电路即芯片的需求就发生了变化。“首先是信号接收天线部分。无线在GHz(比如2.4GHz),调频在88-MHz,这两个相对接近,但它们的接收与解码或也要分别处理。例如FM可以单独用一块芯片解决。至于手机中高音质专用(音频、视频)芯片有两大类IP:H.(AVC)/H.(HEVC)与国家标准AVS/AVS3相关的IP(包括软件Audio/VideoCodec/Decoder),外加MIPI标准的IP等等。”陈春章指出,“虽然独立的收音机产品已经日渐减少,但是发生地震的时候还是无线电管用。地震灾区没有电,交通中断,电信不稳定或者中断,在地震灾区中更多的人需要听到外面的声音,要广播寻人启事,只有收音机,能够一直让他们与外面保持着联系。”

朱贻玮则笑道:“收音机是那个年代,一个时代的产品,现在更多的使用场景可能是老年人退休了逛公园的时候边溜达边听音乐了。”

岁月荏苒,时代变迁,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然而从中国电子管收音机诞生66年来,在你我与收音机有关的岁月里,一定有一道永不消逝的电波。(校对/范蓉)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不消逝的电波新中国收音机66年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