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诗歌最繁荣的朝代,诗歌浩如烟海,一共有多少首呢?清康熙年间编辑的《全唐诗》中一共收录了四万多首,这其中,边塞诗占了两千多首。
由此可见,边塞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诗歌题材,边塞诗不仅总数很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边塞诗中的名篇非常多。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李颀的“公主琵琶幽怨多”,李白的“明月出天山”,每一首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在这些边塞诗的名篇当中,李贺的这首《马诗》,也占有一席之地:
马诗其五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马诗二十三首》是李贺的组诗,每一首都是五言绝句,诗歌虽然只有短短二十个字,短小精炼,却充满了豪情壮志,让人从中读到了一种畅快恣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有专家读了李贺这首诗歌后就表示了质疑,把边塞写得这么美,这一看就是没有去过边塞的诗人写的。专家说的很有道理,李贺确实没有去过边塞,不止是李贺,很多写边塞诗的诗人其实都没有到过边塞。
但诗人写诗,并非一定要亲身经历,而是靠的丰富的想象力。真正的边塞生活是很辛苦的,但在一心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笔下,却总是自带一种光环。
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融情于景,在抒发感情之前都是先描写景色,那么大漠的风景在李贺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李贺选取了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意向:大漠的沙和大漠的雪,短短十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大漠风景画。
大漠之所以会成为大漠,就是因为满地黄沙,平沙铺满的大漠,看上去就像是皑皑的白雪。关于雪的名句很多,比如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但是李贺在这里的比喻是否合适呢,将大漠黄沙比作茫茫白雪,首先颜色上就不对,其实诗人这么写自有他的道理。之所以大漠沙如雪,下一句就做出了解释,因为“燕山月似钩”,李贺写的是大漠晚上的景色,抬头看,一轮月亮正像弯弯的钩子一样挂在燕山之上。
白色的月光映照在大漠里,将整个大漠都染成了一片白色,大漠自然看上去就像白雪一样了。将大漠的沙比喻成白雪,恰好是写出了大漠在月光映照之下的真实景象,也体现出了平沙如白雪一般的颗粒感,以及整体上的无边无际。
不过,这无垠大漠的背景,最后都是为了烘托马这一主角的上场。李贺为什么如此钟爱马,一连写了二十三首马诗,因为马就是他本人的象征,写马,是为了抒发诗人自己的壮志难酬。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金络脑,即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骏马什么时候才能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大漠飞快地奔驰,踏遍这清朗秋天的原野。
“快走踏清秋”,五个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写出了骏马奔驰的潇洒恣意,背后寄托的是诗人希望去边疆建功立业、为国家扫除战乱的豪情壮志。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李贺虽然是天纵奇才,但一生都未能踏入仕途,“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年仅二十七岁的李贺就抑郁而终,只给后世留下了一声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