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旌旗,锦襜突骑,他是胆识过人的武林高手;横握吴钩,栏杆拍遍,他是卓有成就的朝廷命官;稻花香里,挑灯看剑,他是忧郁难抒的稼轩居士。
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他文人的浪漫;一句”气吞万里如虎”是他武人的豪迈;一句“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他最后的愿望。
他一生想当将军,却英雄迟暮,郁郁不得志。
他便是南宋最猛的文人,最抒情的将军,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文武双全辛弃疾。
纵观他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历经坎坷、壮志难酬,抱憾而终。
著名史学家邓广铭评价他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斗士,一个有良心、有才干的地方官,一个豪情万丈的爱国词人。”
01
爱国斗士
公元年,辛弃疾出生在济南历城四风闸。
他出生时,距离“靖康之耻”已经过去了13年,中原大地已成为沦陷区。家人希望他无病无灾,为他起名“弃疾”,也希望他长大后能像霍去病那样,驰骋疆场,保家卫国。
辛弃疾父母早逝,他是在祖父辛赞的抚育和教导下长大的。
辛赞是个饱学之士,因家族拖累,无法南下,不得不出仕金国,可他希望大宋能收复中原,一雪“靖康之耻”。
辛弃疾在祖父的教导下,也激发起了爱国情,开始在祖父的教授下,学习知识,培养了文才武略。
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大举南侵。
年仅21岁的辛弃疾看到时机,聚集两千多人,举起抗金大旗,投奔了起义军首领耿京。
耿京赏识辛弃疾的文采,让他在军中担任掌书记一职,管理大印和机密文书。
第二年,又委任辛弃疾南下与南宋朝廷进行联络。辛弃疾怀揣任命书,北返复命途中,却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的消息。
辛弃疾侦悉了张安国所在,集结了五十人马,直驱金营。于五万人众中擒住张安国,缚至马上,不分昼夜向南疾驰,把叛徒交于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名声大震,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自此,他开始了南下的仕途生涯。这一年,他23岁。
初到南方的辛弃疾不顾自身言微,先后给朝廷献出抗金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
因朝中“主和派”占据朝中主要位置,对此反应冷淡,不加重视。
这些文章传布开去之后,其中“英伟磊落”的规划与建议,深受人们称赞。民众看到了收复失地的希望和信心,对辛弃疾满怀期待。
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与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格格不入,也因为他“归正人”的身份,一直未受重用。甚至长达二十年之久,完全被南宋政府弃置不用。
年,辛弃疾已是64岁的老人。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辛弃疾被起用任命为镇江知府。
辛弃疾精神为之一振,到任后,立即布置开战准备事项:侦查敌情、准备军需、招募士兵。
仅仅一年,这个老当益壮、生气如虎的辛稼轩,再遭罢免。
年夏,北伐大败。开禧三年(年)秋,朝廷再次想起辛弃疾,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诏令到达时,辛弃疾已僵卧不起了。
“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之愿百无一酬”,他怀抱未遂的志愿而离世,终年68岁。
临终时,他满怀悲愤,拼尽全力,大呼:“杀贼!杀贼!
02
朝廷命官
辛弃疾在任期间,绝大多数是做地方上的长吏。
在一般人眼中,认为这未免是“大材小用”。然而凡是稼轩所到之处,都兢兢业业,颇有建树。
年,辛弃疾被任命滁州知州。
那里,地处荒僻,土地贫瘠,屡经战火的焚烧,城郭荡然为墟,人民流离失所。
辛弃疾到任后,首先下令减免赋税,招募流散在外的百姓回乡种田。同时在州城之内兴筑邸店旅社,大力扶持商业发展。
当一系列有利的措施,遇上风调雨顺,不到半年时间,滁州的面貌焕然一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年,以赖文政为首的贩卖私茶商人武装起事,流转于湖南江西地区。朝廷任用辛弃疾为江西提刑,带兵前去讨伐茶寇。
辛弃疾到任后,颁下重赏。从当地的驻军、民兵和土豪武装中招募敢死队员,很快组织了一支彪悍勇猛的精锐部队。
辛弃疾机动灵活、指挥有方,茶商军遭到重创。首领赖文政投降,其余小股茶商军闻风而逃。不到三个月,令朝廷焦头烂额的动乱彻底平定。
年春,辛弃疾来到湖南,被任命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在湖南大刀阔斧,创立了雄镇一方“飞虎军”,成为长江边上最勇猛的一支军队,金兵听了都退避三舍。
无论是为政、治军,辛弃疾都不按常规出牌,所以总是受人排挤。有人弹劾他利用建“飞虎军”的名义大搞摊派、搜刮民脂民膏。
湖南成就了辛弃疾事业的高峰,也为他仕途埋下祸根。
年秋,一纸调令,辛弃疾从湖南来到江西,任安抚使。
他在上饶的带湖边,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庄园,起名“稼轩”,意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从此,稼轩成了辛弃疾的别号。
新居落成,辛弃疾正在考虑是否归隐。
朝廷的监察御史以稼轩庄园过于豪华为由,重新翻出辛弃疾在湖南的旧账,攻击他聚敛民财,贪婪残暴。
42岁的辛弃疾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被迫过上了隐居生活。
南方做官20年,哪个地方有麻烦,辛弃疾就被调到哪去。仅从29岁到42岁,辛弃疾13年间,先后就调任了14次官职。
冉冉年华人自老。岁月一点点流逝,他的须发一天天变白。
如果遇到明君,也许他能像韩信一样沙场点兵,霍去病一样封狼居胥。
现实与理想愈来愈远,他内心越来越苦闷、压抑。终于,他找到了排解的方式,那就是写词,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内心的苦闷。
03
爱国词人
在宋代文学史上,辛弃疾是个传奇式的存在:大文豪兼大将军。
他被认为是豪放派的领袖,与苏轼并肩而立,并称“苏辛”,其词饱含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或高昂、或豪迈;或悲愤,或怅惘。
但他们有同一种底色:就是那种被压抑的英雄底色,饱含力量,又含蓄幽远。
年,辛弃疾南归十余年了,只是做了一些闲散的文官。一次登上建康赏心亭,极目远望,痛惜壮志难酬,他写下:“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感慨。
年,辛弃疾评定茶商之乱,升迁至杭州,心中充满期待,却非所愿。面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歌舞升平,他写下:“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孤独与怅惘。
年,南归17年的辛弃疾,仕途屡屡受挫。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愿望愈来愈远,他写下“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苦闷。
年冬,辛弃疾被弹劾,过上了向往的田园生活。这段闲居生活,他的文学才华得以充分表现。这一时期的诗歌婉约清丽,充满情趣。
他写农村生活的快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他写田园风光的美好:“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他仰慕陶渊明,也决意学习陶渊明落尽尘埃。写下:“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斗酒聚比邻。”
但他没有陶渊明那样纯粹,也没有陶渊明放得下。即使是隐居,他依然放不下北伐,放不下收复失地,内心并不安宁。
年,好友陈亮来带湖看望辛弃疾,他们纵谈国事,同游鹅湖。他写下“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豪情。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即使在梦里,他都在沙场点兵,建功立业,可现实却是怜白丛生,再无机会。
64岁的辛弃疾在失望中等来了希望,在担任镇江知府时,他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为韩侂胄轻敌冒进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
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远,感慨万千,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读来潸然泪下。
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一次次满怀希望,一次次跌入失望。
他一生的夙愿就是做将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却终究没有当上将军。在词的世界中,他纵横捭阖,赢得了词坛飞将军的美誉。
从少年成名,到金戈铁马;从南归入仕,到少年不识愁滋味;从归隐田园,到可怜白发生;从再次起用,到大呼“杀贼”,悲愤离世。
辛弃疾历尽千帆,一直是“男儿到死心如铁”的真英雄。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为公死,凛凛犹生。”这是辛弃疾对他人的评价,却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注解。
作者:小荷听雨
参考文献:
1、《宋史十讲》(邓广铭著)
2、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第一季:辛弃疾》
3、纪录片《诗行天下之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