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维生素D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其实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水平。
在我国,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有70%~90%的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且随着年龄增高,维生素D缺乏更严重,80~89岁人群维生素D不足比例甚至高于90%。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和磷在肠道中的吸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释放,保证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预防儿童佝偻病和成人骨软化,预防骨质疏松和减少骨折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维生素D这么重要,到底要怎么补效果才最好呢?记者联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刘萍。
刘萍表示首先要多晒太阳,保证足够的紫外线照射,是维生素D的最好来源。
日晒能够让身体产生维生素D。有研究者认为在上午11点到下午3点之间,每周至少两次,每次15-30分钟,在面部、手臂、腿部或背部(均不涂防霜)的日晒通常会产生足够的维生素D。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合成和利用维生素D的能力大大降低,单纯靠晒太阳并不能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尤其是在冬季。“理论上,只要我们接触足够的阳光,身体就足以合成机体所需的全部维生素D。但实际上,由于晒太阳的不良反应比如皮肤变黑、老化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很多人一出门就涂上了厚厚的防晒霜,这些防晒霜挡住了紫外线,也挡住了维生素D在皮肤中的转换。所以,还有补充维生素D的第二个方法——饮食。”刘萍说。
日常食物中,富含脂肪的鱼类、蛋黄、动物肝脏、牛奶等动物性食品中含较多维生素D,蘑菇、坚果中也含有微量的维生素D。
刘萍补充说,单纯靠饮食也很难恢复维生素D的正常水平。一个鸡蛋或克肝脏中仅含维生素D20IU。虽然多脂鱼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但这些鱼类均非我国大众经常食用的鱼类。因此,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是纠正维生素D缺乏的终极方法。
常见的维生素D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2是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而维生素D3是动物来源,两者结构相似,被人体代谢后,带来的健康意义也相同。
但维生素D3生物利用度更高,效力较D2更强,在调控骨钙代谢当面,D3的活性更高,因此两者相比更推荐维生素D3。维生素D是脂溶性的,当肠道里有脂类同时存在时,会促进吸收,所以维生素D随餐吃,可被更好地吸收。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18~64岁成年人每日摄入单位维生素D,65岁以上老年人每日摄入单位。需要注意的是,若长期大剂量补充维生素D,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隐患。但这种风险在常规剂量补充维生素D的人群中几乎不会出现,因此不用过于担心。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王江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