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时常受到外敌的侵略,但是坚韧不拔忠胆爱国的历代国人始终为了国家和百姓锱铢必较,与外敌周旋。而在泱泱千百年的华夏,有这样的一位将领,当着满朝文武说出了这样的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殊。他,就是汉代名将,陈汤。
陈汤幼时家境贫寒,穷的连饭都吃不上,为了饱腹,陈汤经常要带着家中弟妹乞讨度日,但是,在这样的困境下他也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劳,十里八乡里,陈汤都是十分有学识的读书人。然而,虽说是一匹千里马,但是一直到陈汤步入中年,他都没有遇到他的伯乐。反而因为苦心读书,家中越发穷困潦倒。
陈汤青年时期可谓是郁郁不得志,但是这位读书人自有一个阔达的胸怀,他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被别人发掘的。正在他焦急等待的时候,转机来了。汉元帝的心腹大臣张勃在回乡省亲时,听闻乡人在讨论陈汤的学识和能力,爱惜人才的张勃便多番打听了陈汤的事迹,觉得他是一个可用之才,于是便向汉元帝推荐了他。然而,本以为可以借此飞黄腾达实现人生包袱的陈汤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陈汤启程前往长安的途中,受到了家中的书信,陈汤的父亲去世了。一方面是君主的昭令,一方面是父亲的葬礼,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强忍着巨大的悲痛,陈汤决定继续向长安出发。这一举动却让推崇黄老之学儒家之道的执政者心有不满,毕竟,孝道是头等大事。于是,还没来得及进宫,陈汤便被押入大牢,等待发落。
在大牢里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陈汤感叹世事无常,自己的命运为何如此命途多舛。本来以为自己的这辈子就在监狱里孤老一生了,结果,事情又有了新的变化。匈奴多番挑衅天子权威,但是无奈堂堂大汉朝却找不到一个愿意出使匈奴的使者,这让天子颜面何存?正在这是,还尚在服刑的陈汤便毛遂自荐,说自己有这个击退匈奴的能力。这个时候,急于扳回一局的当朝天子也顾不得陈汤是否是戴罪之身了,马上就封他为使者去匈奴那边为国争光去了。
陈汤这一举动,确实改观了众人对他的看法。虽说在他们眼中他依旧是一个没有孝道的不孝子,但是他的军事政治能力确确实实让他们钦佩不已。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陈汤胆识过人可谓是把这句话运用的淋漓尽致!根据当时匈奴的状况,结合自身的兵力,首次出征的陈汤竟然下了假的皇令,虽说这样的行为十分冒险,但是凭借着精准的军事嗅觉,竟然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功。
回到长安后,本以为可以受到重赏的陈汤却再次被忽视了。朝中那些循规蹈矩的大臣们故步自封,坚决不同意给予陈汤封赏。他们认为,陈汤这样的行为如果加以赏赐,会使得人人都轻视皇权,这不益于国家的统治。听了这些话,注重皇权至高无上的君主便草草了事,随便封了陈汤一个小官,给了他些许银两就打发了他。但是,就算是陈汤屡次不得重用,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决心。
后来,西域再次侵犯汉朝边境,忠心不改的陈汤多次上书要求出征,但是担心他不听从指令的当朝者却时时忽略他的上书,这个时候,陈汤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说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殊”的千古名句。虽然陈汤的一生起起伏伏,立下千秋功业也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说的这句话却千古流传。直至今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为华夏民族坚守的底线。
中国是一个历经磨难的国家,数百年来,无论是名垂青史的名门将领,还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中豪杰,或者是如同陈汤一样默默无闻的人,都为这个国家付出良多。他们用自己的点滴力量汇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华夏大国。值得被后人称赞。而陈汤,更是值得歌颂和赞扬的一个将领,他告诉我们,报国之心不可磨灭,就算是没有权利和地位,也要时刻保存一颗为国现身的忠诚之心。其实,像陈汤这样的小人物处处可见,在历史上他们或许没有多么光彩照人,但是他们的付出也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