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每提及辛弃疾,一股豪情便在心头激荡开来。在千年文坛,能“立乾坤而立”的文人不多,其中就有辛弃疾的身影。率五十余人破敌营数万人,确非常人所能为也。
人到中年,再读辛弃疾,内心却充满了悲痛欲绝的情感。有一次越站越高,摔得越痛。辛弃疾一生思沙场,唯有年少之年,方能如愿以偿。那双本应握剑的手,从此只能提笔抒发心中的万千悲怆。
辛弃疾之晚年,令人痛心疾首。他和陆游一样,到死也放不下自己的雄心壮志,只是长久得不到重用而已。六十五岁时,朝廷终于打算北伐,他也终于得到机会,被任命为可作为江防要地的镇江知府。但这位知府越是着急,他的很多建议都不采纳,搞得他心里五味杂陈。次年登镇江北固亭,写下千古绝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此为辛弃疾封神之作。明代大文豪杨慎认为,这是辛弃疾所作词中的佼佼者。宋、明、清及近现代文人墨客甚多,无不推崇之。全词随便拿出一句都是千古名句,现在也选进了高中教材,是要求通篇背诵的篇目。
词起之处,开篇不凡,颇有古往今来响彻云霄之势。而此大气之下,却隐隐有一种隐隐的忧愁。千古河山尚存,而孙权等人物却早已今非昔比。起句高起,如劈空而来,可见辛弃疾登上高阁时,已是一片唏嘘之声。
接下来,词人写的是从高楼上眺望时所见的景物,这部分内容是写法,虚实相生。曾经的舞榭台,连同那些牛人们,都已经在风雨中消逝了...详细
如今的北固亭下,只能看见斜阳下那片被别人说成是寄奴刘裕栖身之地的普通巷子里的凄草。要知道当年这里可是指气吞万里,号令金戈铁马的地盘啊!词人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通过对往事和眼前景物的反差,使眼前景物饱含沧桑感。
词的下阕,先用追忆开头的句子。元嘉帝草草了事,到头来却落得狼狈逃命的下场。43年前,烽火弥漫扬州路的情形,依稀就在眼前,神鸦、社鼓,不堪回首,一幕幕烽火,一幕幕烽烟。词人写到这里,发出了最后的感叹:廉颇老矣,尚能健餐,谁来问?
辛弃疾以廉颇自喻,既是像廉颇一样表达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初心不改。但也带着感伤,没人来问廉颇还健不健壮,实则是指朝廷对自己疏于管束,不肯对自己真正重用的意思。至此,全词落笔,从大气磅礴的起句,到令人心痛的落笔,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辛弃疾的爱恨情仇。他爱这片土地,恨南宋没落,恨朝堂无争。
纵观此词,除了字句精准、意境高妙之外,之所以会被后世捧为神作,更重要的是其句句皆由心生。在这首词中,我们似乎可以想象,66岁的辛弃疾落寞的背影、饱含哀思的眼神、心不甘情不愿的神情,出现在镇江的名亭上。不少人说,正是由于朝廷对他的不重用,才使得词坛多了一个大师,否则他写多首词都不具备那样的功夫。也许,这恰恰是词人的不幸,也是词人的幸事!
辛字有金戈铁马之悲壮,也有小桥流水之温婉,二者相汇,如丹青无限留白也。时至今日,每每提到辛公二字,仍是琅琅上口,信手拈来。再次回味,心中已有一腔热血,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个铮铮男儿,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有着绕指柔,有着家国般的梦想!
了解他的一生,也懂他的壮志豪情,不如读一读这本《辛弃疾词传》。本词传汇集了辛弃疾一生所作的词与传,并以辛弃疾的词为题材,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并深入剖析了辛公的生平际遇、诗文艺术、社会活动等,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时代背景出发。将辛弃疾的传奇一生重现,更添画龙点睛之笔。
而他在词坛的地位与大神苏轼不相上下,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所以被并称为“苏辛”。读过这本《苏轼词传》,对苏轼的豁达人生,也是可以理解的。
都说读苏轼词,能入情入理;品苏轼人生,令人荡气回肠。此书用笔华丽而不浮夸,所以心静如水,才能品出人间的味道。用唯美深情的妙笔,娓娓道来苏东坡的一生,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能从东坡的一生中体会他作词时的心境,从而对苏轼的思想有了更多的了解。
此外,尚有《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李煜词传》等。这套书不仅包装精美,还根据人物背景形象的不同设计了精美的封面,而且纸质也十分给力,可谓是看了过瘾。读懂了六位诗人的千古名作,又能从中悟出人生哲理的大家风范,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