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叹李贺明知诗境已孤冷,偏向孤冷境深行
TUhjnbcbe - 2024/8/17 20:21:00
1唐朝德宗贞元时代,在福昌县洛河之北,无论春秋晨昏,人们常会看到有个骑着瘦驴的少年,领着一个身背锦囊的书童,不时出没在乡村山野。这少年身材消瘦,弱不胜衣,相貌异于常人,通眉大鼻,细长手指。他就是诗人李贺,而这样的乡野出游,本意是为在天地间寻找灵感,于万物中采摘妙句,每当眼前景象触及心中诗情,李贺都会将其撷取成诗,装进锦囊。晚上,他坐于灯前,打开锦囊,取出里面的诗句,再加以精心整理,并开始了再创作再打磨的过程,同时,那也是一个个灵光迸射、才情炸裂的瞬间。李贺,字长吉,大约生于公元年,福昌县昌谷人。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虽属皇族,却是远亲,到了其父李晋肃那一代,李父虽然入仕,却是一个边疆小吏,尽管后来升至七品陕县县令,却不改官小名微家道中落的事实。那一年,李晋肃老来得子,异常兴奋,更将家族振兴的厚望寄以在小李贺的身上。对他关爱之余,父亲为他买了毛驴当坐骑,更为他找了一名伴读小书童,想着能以这种方式激励他读书上进。由于李贺幼时病弱,母亲郑氏对他特别疼爱,为了鼓励他读书进取,母亲更是独自承担了家中田里的所有体力劳动。因为这种种境遇,成长中的李贺,更加发奋读书,勤奋写诗。有一次母亲翻看着他那装满诗句的锦囊,倍感疼惜,忍不住说:“儿啊,你把心血和心思都放在写诗上,这是要把心呕出来啊!”16岁时,他饱读诗书,踌躇满志,可这一年,父亲李晋肃去世了,正要奔向大好前程的李贺,必须依遵古俗为父守孝。待守孝期满,李贺将近19岁。这一年,他走出家乡昌谷,开始了一段穿山渡河的旅行,途中他写了不少行游的诗作。这一路上,他阅遍吴越山水,看过人间风情,更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变作金句,一行行一字字都投入他的锦囊。游历山河归来,李贺参加了河南的科举省试,省试所考就是“试律诗”。写诗本是李贺擅长,他因作《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一举获得“乡贡进士”资格。整个少年时代,李贺已经写出不少超然绝俗并足以传世的精彩诗作,而且诗名远播。“书读万卷,路行万里。”可生命中似乎还缺少点什么?于是,他收拾行囊,带上一叠精心誊抄的诗稿,骑上毛驴,开始了他的“行卷”之旅。唐朝科举考试中,士子们的“行卷”“温卷”,和今天的文学青年请名人作序,求写好评文章有点儿相似。士子们整理好得意之作,然后向当时的名公巨卿“投稿”,以期得到他们的赏识。2他要拜访的人,就是当时名扬京华的韩愈。在才人遍地而生的大唐,要想崭露头角,并非易事,能得到这位诗文大家的赏识和指导,对许多士子而言,相当于打通了去往人生赢家的阳关大道。那一年,诗人20岁。当殚精竭虑铸成的诗稿终于被送进韩府,夜幕已经降临。等到门庭若市的韩府送走一拨拨客人,夜色将深,韩愈已觉疲累,不愿再见陌生访客。也就是在躺下将睡之前,随手拿起诗稿瞄了一眼,才读了两行,韩愈眼前一亮,睏意一扫而光。那首诗名叫《雁门太守行》,是李贺去年刚刚完成的,那已经是独具个人风格的“长吉体”诗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未有人用过这种超现实的手法,以非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将一场战争描绘得如此惊心动魄。韩老师当即被这别具一格、奇诡独特的诗句所震动,赶紧差仆人将李贺请进家中。那时候,四肢冰冷的李贺,正躬身站在霜风落地的韩府门外,见到有人唤他进府时,诗人心里顿时腾起火光,等了许久,不就是为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吗?有了韩愈的赏识和推荐,李贺可谓欢欣鼓舞。虽然是骑驴回的昌谷,却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到家后,趁着少年得志时刻,他娶了妻。一举成就诗名,前程堪望,书生美人郎才女貌,怎不理所当然。可有人却说他终生未婚,然而这应该是李贺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候,也是他最有可能娶妻的年龄。又有人说,他把对新婚妻子的爱,都写在了这首《美人梳头歌》里: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辘轳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随后,李贺接到了韩愈发来的书信,嘱他入京参加进士科考。建功立业是许多文人士子们的远大梦想,“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的古训同样渗透到李贺的血液里。对他来说,通过科举考试博取功名,不但能改善他穷困潦倒的生活状况,更是他成就男儿抱负的契机。京城,天才诗人李长吉来了。3家境贫困,身份低微,加之其貌不扬,使他心里盛满自卑。来自宗室王族的血统和超凡的才华,又使他骨子里有一种极度的骄傲。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诗句里,他都自呼宗人、王孙,并以王室后代自居,这样的骄傲更像是在掩饰内心的自卑。初到京都,他还没有及时建立一个关系融洽的朋友圈,等闲平地就起了波澜。诗心明净,并无城府的他,根本就没有体会过人心险恶的真实含义。他哪里想过,要在大唐的职场上玲珑起来,仅仅拥有才华远远不够,还得团结好一切朋友甚至潜在的对手。才华可以使他名满京都,同时也令他遭人嫉妒。蛰伏了三年的李贺,终究没有藏住内心锋芒。才高气傲的他在那些同来应试的书生才子中间,有如鹤立鸡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那些人把他当成了最强劲的对手,更受不了他志在必得的那份自信。一支暗箭向他射来。有人把李父名字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相提并论,指责李贺参加进士科考,就是冒犯了父亲李晋肃“晋”字的名讳。按照古人的避讳原则,李贺若是参加进士科考,就是对他父亲不敬。机遇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可早有准备的诗人,却错失了机遇。命运是何其荒诞?莫名其妙之中,诗人考取进士的准考证,不知被谁撕得粉碎。当初发现李贺这个诗歌奇才的韩愈,为他的遭遇痛心不已,并为他大鸣不平,更写了一篇《讳辩》,帮他据理力争,并引证了前朝名人也有不避讳的一些先例,结果还是不了了之。在唐朝,写诗几乎是文人必备的基本技能,进是踏入仕途的飞升跳板,退是原路返回的精神归乡。从跳板上跌落的李贺,只好选择落魄返家。19岁,风华正茂,20岁,弱冠之年。本该意气风发的年代,少年的心情却极度失落。他写下的《开愁歌》里,毫不掩饰内心的愁困迷苦。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时光又是一年,李贺重赴东都洛阳寻求发展,住在城南仁和坊。有一天,韩愈和当时的散文大家皇甫湜出于惜才之心,两人联骑造访诗人,同来鼓励科考之路受阻的李贺,而他出于感激,写下了一首《高轩过》。诗中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在峰回路转后的欣喜之情,更是和盘托出了他对前程的热望和希冀。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李贺:《高轩过》除了感激之外,李贺的心意也十分清晰:两位老师肯帮助我,这就如败鸟攀附上高飞鸿雁,他日小蛇化身蛟龙,定不辜负两位老师的提携。命途黯淡之中,又见希望,那一刻,他精神抖擞,诗性大发,似乎已满血复活。4后来,因着他是皇族后裔,又经宗人举荐,在考核合格后,他接了父亲的班,得了一个九品奉礼郎的官职。这差事一干就是三年。三年的为官生涯,让李贺眼界大开,同时也结识了不少知交好友。在居长安崇义里期间,他们时常一起出游,谈诗论道,看长安市里落花,赏西京城外风光。中唐时期藩镇割据现象加剧,外地将领拥兵自重,远在长安的最高皇权已经无法控制他们。社会的黑暗和权贵们的纸醉金迷,宦官们的专权乱政,耳闻目睹着这些乱象,也使他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期间,李贺创作量大增,在他的诗歌锦囊里,不乏针砭时弊、忧国忧民的句子,也有郁郁不得志的浅咽低诉,这其中还有那首最著名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他的字句里以诗魂作长啸之鸣,诗文中也张扬着豪情满怀的蓬勃意气。然而他纯真如赤子的诗心却与现实格格不入。奉礼郎,本是一件看似简单的差事,也就是执掌君臣版位,要在君臣朝会和祭祀大典等礼仪活动时尽职尽责。可是工作的繁琐程度令人难以想像。时间一长,各种繁杂禁忌和注意事项不免让人心生厌倦。再加之还要不时面对高官权贵们的冷眼轻视,更何况升迁无望,李贺越发厌倦了这个职位,这样的差事与他当初的少年雄心极不相符,也不可能施展他期望中的远大抱负。这期间,妻子的病逝,更令他十分感伤。虽有人四处引证,以证明诗人一生中确实并未娶妻,可在他的诗作《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中,却分明透露着对妻子和家乡的不尽思念: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少年壮志难酬,再加之对亡妻和家乡的思念,心情郁闷的李贺病情加重,于是请了病假回昌谷老家休养,然而不久之后,他就决定辞官。从入仕到出仕,仅仅三年,他就别了官场,将自己淹没在长安的茫茫人海。李贺拖着病体回到了故乡昌谷。在家小住之后,他又从福昌县一路辗转行游到了山西潞州。在潞州,他遇到韩愈的侄女婿张彻,张彻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于是,举荐他投到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名下做幕僚。因着窘境所迫,李贺决定投笔从戎,报效国家,以期用这种方式扭转人生颓局。面对未来,他燃起希望,再次点亮诗心照耀前路。然而,现实给予他的依然是无趣和失望。他能做的,就是在军队里写写公文,从事一些杂务。这一年,彰义军节度使吴元济叛乱,朝廷陷入了东征西讨的奔忙之中。在以后的两年中,郗士美奉命讨伐北方藩镇势力,最终却是徒劳无功,光阴消耗之中,郗大人请了病假,回东都洛阳疗养享清闲去了,友人张彻也开溜回了长安。李贺备感心灰意冷,身处乱世且孤立无援的他,留在军中似乎再无意义。他的心情越发低沉苦闷,他的诗情也不再像年少时那样意气风发。诗句里也尽是些“鬼灯磷火、衰兰腐草、白骨幽魂、荒坟野墓”,那些荒诞奇幻且凄冷的意象,莫不是也暗合了他精神世界的荒凉和颓废。明知诗境已孤冷,他却,偏向孤冷境深行。三年的幕僚生涯,随波逐流,诗人眼中的唐朝已经日薄西山,而他本人也是身心俱疲,二十六岁时,他又一次载病回到了昌谷老家。回家之后的李贺,一边养病一边写诗整理诗稿。这一回,他真的是死了那颗“枯兰之心”。这一回,他似乎还没有真的死心。“谁遣虞卿裁道帔,轻绡一匹染朝霞。”原来,他还可以选择一种归隐田园的生活,将一颗诗心放逐在尘外世界的净土之上,在诗句里张扬自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对已经身心交困的诗人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可惜,病魔却没有饶过他,约公元年,李贺因着精神内郁,沉疴缠身,年仅27岁就殃殃而亡。5“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他期待金榜题名建功立业,却连考场的门都没有进去。“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他不肯轻易放弃远大理想,可现实总把他的雄心壮志碾压得粉碎。“看见秋眉转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他像大多数文官武将那样,也梦想过拜相封侯,结果只做了一个小小的九品官吏。“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是诗心却很广大。“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他身形消瘦弱不禁风,却写出了热血澎湃的边塞诗。“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他期待以投笔从戎的方式敲开一道未来的门,可上天只给他开了一扇写诗的窗。“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他写了许多关于骏马的好诗,却好像骑了一辈子的瘦驴。“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他的文字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气势,却只能用诗心去捕捉梦想的光芒。“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他呕心沥血地苦吟,写出许多传世佳作,却不能在现实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难道这就是一个诗人的宿命?“南舍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做钓翁。”最后,他就是希望能过归隐的生活,孝敬老母并侍奉其晚年,天上的神仙却向他发来了邀请,人间已不能容他安身了。李商隐给他写传时,还撰下一段奇闻:说是天帝刚建成一座白玉楼,要召他去为楼写记。那天,从他房间的窗口,有白色烟气升腾向远空飘袅而去。他的亲人,还听到了云端苍穹中,有车轮滚滚和仙乐之声。就这样,有红衣仙人接走了病入膏肓的李贺。这天赋异禀的诗人,竟在仙境找到了施展才华的地方。多数时候,诗人并不是一个可以立世谋生的职业。你要不信,可以去各大招聘网站搜索一下,看看可有招聘“诗人”职位的。即使如此,古典诗词里所蕴含的优雅气质和美的精神,依然在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延续着。它能使我们拥有一种至诚至真的性情,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美好而深远,使人的思想更加明澈净美。而英年早逝的鬼才李贺,虽然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那种成功,却丝毫不影响他成为唐朝天空上一颗光芒耀眼的诗星。
1
查看完整版本: 叹李贺明知诗境已孤冷,偏向孤冷境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