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晚明文坛盟主王世贞,一首豪气五律如李白附
TUhjnbcbe - 2024/8/8 18:17:00
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人们常说,“诗穷而后工”“物不平则鸣”,的确,文学史上的顶尖作家,似乎大部分都以穷愁困苦为生活的主旋律。不过,文坛上的“高富帅”也是屡见不鲜的,其中最杰出的佼佼者,大概是明朝后期的王世贞吧。

先说家世,王世贞出身于太仓(今江西太仓)王氏家族,这支王氏,可是那“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琅琊王氏的后裔。王世贞的祖父,任兵部右侍郎,为人谨厚,人缘甚佳;父亲王忬,更是在嘉靖年间为世所重,弹劾东厂太监,巡守辽东湖广,击退鞑靼部落,率领戚继光、俞大猷等部将打败倭寇,堪称明代后期一大能臣。王世贞在这样的家庭长大,可以说是养尊处优,且耳濡目染父祖的品格才学。

再说王世贞自己,他天资卓荦,才华横溢,从小学习经史百家之学,博通今古,尤其喜欢王阳明的著作。二十二岁就考中进士,很快与李攀龙、谢榛、宗臣等人形成了文学团体,开启了规模宏大的复古运动,他们高唱“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大有大破大立、冲决一切的气概。他多才多艺,享年又高,著作等身,留下卷帙浩繁的著作,让人目不暇接。他有经学、史学的丰厚积淀,能诗,能词,能文,能写剧本,能赏曲,甚至还懂民歌。在李攀龙去世之后,独掌文坛二十余年,巍巍堂堂一代宗主,海内士子慕名而来,闻风而至者不可胜计。他出身优越,后天又极为努力,成就一番大事业,绝非一般富二代所能比。

接着说说他的朋友圈。王世贞的朋友遍及天南海北,各行各业。先说与他齐名的文坛人物,李攀龙、谢榛等人,与他合称“后七子”,这几位都是当时文学界的领军人物。此外,像写《项脊轩志》,也就是所谓“吾妻手植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的归有光、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都因王世贞父亲的原因,与王世贞结下友谊。王世贞中晚年,又结识并提拔了一批后进人才,这些人都是晚明最有名的文学家。更为传奇的,是王世贞去世之前,还曾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序,而且由此序,还有人推测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原因是《金瓶梅》中曾出现一味药材,在《本草纲目》中才有第一次记载,而根据现存资料,在《金瓶梅》出版时,《本草纲目》还没有出版,这就让人联想李时珍早就把《本草纲目》给王世贞看过,王世贞将其中的一味药写进了《金瓶梅》。这尽管是一种推测,却让王世贞的生平更富有神奇色彩。

但真正能反映出王世贞的不凡和神奇的,是他在政坛的态度。当他刚考上进士时,有人让他去拜访当时的大学士夏言,这样说不定能混到一个大官,但王世贞谨遵父亲教诲,不屑于在官场中摇尾乞怜,干谒求荣;当后来夏言被严嵩陷害死去,满朝文武噤声,却是王世贞公然为夏言大抱不平,让严嵩十分恼火。王世贞对掌控朝政的严嵩,可以说是作对到底,让严嵩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可王世贞心中的傲气豪情,却是怎么也磨灭不了的。这是一个生有清贵傲骨,长有惊世才华,壮而名重天下,老而泽被海内的真正的人生赢家。从他的诗中,我们能看到一个胸中有万卷书,眼中有千年事的注定成为伟大人物的人,具有怎样强大的力量。比如这首《登太白楼》: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此诗作于公元年,王世贞大约二十八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这一年对王家来说,是非同寻常的。王世贞的父亲王忬,于本年被朝廷派去东南主持对倭寇的防御事宜,并且立下大功,而王世贞则启程赴京师,担任刑部郎中。这首诗就是在前往北京的途中路过济宁,登楼所作。

这时的王世贞,与李攀龙等人掀起浩浩荡荡的第二次文学复古运动,他们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都是少年春风得意,进士及第、显官在任,风神潇洒、豪迈激荡自不用说。人皆道,李攀龙似杜甫,王世贞似李白,我们的世贞可能也认可这种说法,来到久负盛名的太白楼,岂能不神通古人,赋诗一首?

第一联,“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意思是说,“我当年听说过李白的故事,他曾长啸着独自登上这座高楼。”这句诗只是陈述作诗动因和太白楼的由来,但句法飘然,气势不凡。“昔闻”,学的是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写法。虽说是“昔”,却暗含“今”,这里的今昔,除了代表作者自己人生的过去和现在,更代表历史和当下,时空张力很大,让人感慨历史的沉淀,俯仰古今。同时,这句诗也表明作者是慕名而来。

“长啸独登楼”短短五个字,却用了两个动词和两个形容词,详细生动地写出李白的动作神韵,画面连贯,笔触凝练,笔力雄厚。它最大的优点,是抓住关键词来描写,由“形”表现李白的“神”。“长啸”凸显李白的豪情不羁,“独”表明他的孤傲脱俗,“登楼”看似只是简单的活动,实际上是暗指李白傲睨天下的超凡脱俗。李白是热爱登楼的,他登谢朓楼,怅然怀古,那种宇宙胸怀,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而王世贞这首诗,从第一句开始,显然就在努力追随李白的脚步。

济宁市

第二联“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用夸张的手法,继承上文的铺叙,把“楼”和“太白”这一人一物两个关键词联系起来。作者指出,这座太白楼,只因李白的偶然垂顾,就享有了千年名声,这衬托的是李白的超高魅力。这流芳百世的名声,不只属于楼,更属于李白,这句诗是对楼的赞美,更是对李白的敬仰。人与楼互相成就,但人才是核心,才是关键。这正印证了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第三联“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是写楼上所见远方之景。作者怀着对李白的崇敬、对历史的追思,其眼界胸襟都绝非常人可比,所以他登楼所见的景物,也不是常人能够感受到、想象到和描写出的。这联诗第一句写早上,第二句写晚上,昼夜对照。且写景只罗列意象,全部都是名词,这种写法我们曾多次提到,它会压缩诗句的空间,使得诗歌的意象极为密集,但意象的组合以及形成的意境,却全靠读者自行想象,留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空间。早晨,是曙光普照,白云悠悠,海波漫漫,海天一色,上下远近无不笼罩于日光之中;晚上,则是明月高悬于天空,秋色清旷开阔。一年之时、一天之时、天上星辰、空中流云、海面霞光,从上到下每一层景物都被写入诗中,形成一幅无比宏大的画面,而在这空间中,流动着昼夜不息,四季不止的时间。

整联诗风格上学习的是李白的手法,李白诗常有这般清旷豪丽,如“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等。这些句子大多出现在五言律诗的第三联,也大多以名词为主要构成,力图构建饱满丰富的画面,并给人以充分的留白。王世贞此句,可以说学得其神。他写楼上所见之景,既突出景物之雄阔也突出楼之高耸,更衬托李白之豪情高名,也反映了作者阔大的胸襟。

最后一联,“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作者说,“自己想要在这里重新找到李白的足迹,但往者不再来,如今也没有李白那样的人物,我只能看到济水在自己眼前,潺湲流过。”这句诗照应开头。李白曾说,“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后人追思古人,往往生出追慕之情,王世贞也不例外。他想重寻李白足迹,其实就是想在如今的时代找到李白的后继者,能找到吗?作者没明说,只写自己看到济水东流。这宕开一笔的手法,意在言外,含蓄不尽,令人遐思。历史洪流滔滔滚滚,多少风流人物!但如今却是没有英雄,没有如李白这般潇洒超凡之人。谁能继承李白的精神?其实作者恐怕是暗自期许,认为自己差不多可以追随李白吧!这最后一联,于无声中表现出自己的雄心壮志,也表现自己对知音的渴求和孤高的情怀。

全诗写景为主,实际却是怀古、言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交错纵横让人无法察觉,十分自然。由昔到今,铺叙写来,又由今到昔,追思过去,这是古人与今人在精神上的交流。岁月变迁,不变的是楼,是楼外景,是李白令人神往的风采,作者由此产生深沉的历史感慨,激发了内心的万丈豪情,其精神的高度,让他既踌躇满志,又觉得孤独无友、知音难觅,因而追慕古人。历史与现实、景物与人物,都在两位大诗人千古之间交相辉映的精神中,融为一体。

1
查看完整版本: 晚明文坛盟主王世贞,一首豪气五律如李白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