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小儿夜啼又称睡惊症,该病属于异态睡眠,是
TUhjnbcbe - 2024/7/6 18:05:00
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s://m.39.net/disease/a_5972953.html

导语:夜惊,又称睡惊症,常见于幼儿时期,临床以睡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动作,以及自主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根据年美国修订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三版)》,睡眠障碍可分为7类:失眠、睡眠相关呼吸障碍、过度嗜睡、昼夜节律睡眠清醒障碍、异态睡眠、睡眠相关运动障碍、其他睡眠障碍。夜惊归属于异态睡眠,通常指发生在睡眠中的精神或行为的异常。

01深入了解小儿夜啼的发病机制,大约有一半的夜惊患儿有相关家族史

睡眠活动从脑干中的睡眠中枢发起,由若干非快眼动睡眠期和快眼动睡眠期交替组成。NREM睡眠分四期,脑电图以高振幅,低频率的同步化慢波为特征,进入NREM睡眠期后,人的意识消失,代谢减慢,脑部温度降低,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

夜惊常发生在慢波睡眠期,慢波睡眠在夜间的前三分之一占明显优势,多达两个小时,故夜惊常发生于前半夜。当各种有害因素如药物、噪杂的环境、其他睡眠障碍,延迟了大脑皮层的发育,扰乱正常的睡眠节律时,会导致电生理的改变,使得一部分大脑网络被激活(生理活化),出现脑电图的觉醒反应与患儿的行为觉醒“分离”的现象。

此时,既不属于NREM睡眠,又不能完全醒来,形成了夜惊。夜惊作为一种多因素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我们可以根据引发异态睡眠或小儿睡眠障碍的诱因,分析遗传性、年龄、环境、基础疾病等因素对夜惊发病的影响。

1、遗传因素

约有一半的夜惊患儿有相关家族史,先天遗传因子会导致睡眠的不稳定状态,在一定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下,增加睡眠/觉醒交替模式活动,形成异态睡眠。由于夜惊和梦游是在同一病理生理下的两种表现,故有三分之一的夜惊患儿会在后期发展成梦游,而父母的梦游史又会影响儿童夜惊的发生及持续。

2、心理环境因素

一些心理刺激会引发夜惊,如受到批评、过度疲劳、过度焦虑、与亲人分离、看到或听到恐怖的事情、发生意外事故,而发作的严重程度受儿童的性格、年龄影响,性格越怯懦、内向,年纪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引起交感神经的过度活动,扰乱慢波睡眠,增加自发性觉醒。此外,嘈杂的环境也会加快睡眠循环交替模式,引起异态睡眠。

3、生理病理因素

生理上,视网膜上的光学感受器受到光照刺激,会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促进觉醒;其他如大脑发育和调节功能异常、肠道发育不成熟、代谢效应、交感神经兴奋、昼夜节律变化、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动增强、膀胱压力增高都会引起睡眠的中断。

病理上,发热时体温升高,扰乱体温调节周期,可促进觉醒;此外,睡眠呼吸紊乱、不宁腿综合征、佝偻病、癫痫、脑肿瘤、维生素D和钙的缺乏,或炎症反应都会出现夜惊的表现。当服用催眠药物形成睡眠剥夺时,会出现睡眠深度的代偿性提高,导致异态睡眠行为加重。

02了解小儿夜啼的诊断标准,患儿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家长要加倍注意

小儿夜啼,是指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的病症。临床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坐起、尖叫、哭喊、手足舞动、神情紧张、双目圆瞪、自言自语、惊恐、意识朦胧,且伴有呼吸急促、瞳孔扩大、面色苍白、心跳加快、皮肤潮红、汗出等症状,呼之不应。

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并继续入睡,次日对发作不能回忆或记忆有限。患儿反复发作的在惊恐性尖叫后醒来,伴有焦虑、恐惧、躯体不自主运动,以及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症状(心动过速、出汗、呼吸急促等),约持续1-10分钟,通常发生在睡眠前三分之一阶段。

婴儿难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多在子时左右),甚则通宵达旦,而白天如常。患儿多无发热、呕吐、泄泻、口疮、疖肿、外伤等表现。夜啼作为婴幼儿心肝系统常见病,以患儿夜间反复啼哭为主要表现,中医辨证十分清楚,根据临床四诊情况即可分辨。

心经积热证多为一派实热之象,由先天禀赋或后天喂养不当,素体积热,犯于心经,扰动神志引起。此证患儿见口中气热、身热面赤、心烦懊恼、躁扰不宁、啼哭声响、见灯尤甚,兼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紫等症状,还可有口疮、遗尿等并发症。

03患儿应该如何治疗?孩子的身体机能较弱,一般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一般不建议使用药物治疗,若病情严重,可能受伤或破坏家庭稳定时,可配合药物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氯硝西泮、阿普唑仑,可以延长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然本类药物有头晕、嗜睡、逆行性遗忘等副作用,首次使用尽量选择半衰期短的药物。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思诺思、佐匹克隆,可以选择性的激动抑制性γ-氨基丁酸受体,抑制神经元活动,且半衰期短、副作用小,可作为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替代品;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可作为温和的镇定剂改善患者夜间睡眠。

减少嗜睡等不良反应,但有认知功能减退及成瘾的问题,特异性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美尔可以选择性作用于MT1、MT2受体上,增加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和每晚觉醒次数,进而治疗夜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作为一种新型抗抑郁药,可改善由5-羟色胺引起的慢波睡眠紊乱,对夜惊伴夜行患者使用有一定疗效;补充维生素D,可提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调节体内的生理性睡眠因子,从而降低睡眠障碍的患病风险。

2、心理行为治疗

对家长进行有效的睡眠卫生教育:注意患儿睡眠环境安全,保证睡眠期间环境黑暗、安静;培养患儿独立健康的睡眠习惯,管理焦虑、放松心情,保证睡眠时间一致性;告知危险因素,减少疾病触发可能。

了解本病的自限性特征和良性预后,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儿采取预设觉醒的办法:在每晚夜惊发作前15-30分钟叫醒患儿,持续2-4周。很多案例表明此种方法可以降低或消除异态睡眠的发生,但是否会造成儿童觉醒障碍尚未得知。

3、其他疗法

有研究显示,音乐、背部按摩等疗法可以放松身体和精神,提高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电疗法、声疗法、磁疗法、光疗法等物理疗法通过对局部的刺激,可以调节循环,提高免疫和神经系统功能,从而改善睡眠情况;其他如温度的冷热、床垫的软硬、被子的轻重都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结语:部分儿童可以自愈,部分会发展成其他睡眠障碍性疾病。小儿睡眠障碍,除了影响儿童及家长的生活,还可能引起生长发育的迟缓和多种心理疾病,诱发学习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情绪障碍等等。很多家长初期并不重视夜惊,待到后果严重则悔之晚矣。西医学还不能很好的解释其病理机制,往往按精神类疾病治疗,用药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镇静催眠,虽然能有效地控制症状,但副作用较多,还存在戒断反跳,不能被患儿家长接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儿夜啼又称睡惊症,该病属于异态睡眠,是